勉學詩八首

飲馬長城窟,窟中水無多。秋風動百草,水面亦生波。 長城備外侮,室內起干戈。非關絕地脈,乃是傷人和。 不見豐水上,靈臺鬱嵯峨。前有《大雅》詩,後有秦民歌。 鍤塗得苦水,流毒如江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飲馬長城窟:指在長城下的水坑中給馬飲水。
  • 窟中水無多:水坑中的水不多。
  • 秋風動百草:秋風吹動着各種草。
  • 水面亦生波:水面也起了波浪。
  • 長城備外侮:長城是爲了防禦外來的侵略。
  • 室內起干戈:指內部發生了戰爭。
  • 非關絕地脈:並不是因爲地理環境的原因。
  • 乃是傷人和:而是因爲傷害了人們的和諧。
  • 不見豐水上:看不到豐水(河流名)的水。
  • 靈臺鬱嵯峨:靈臺(古代祭祀的地方)高聳。
  • 前有《大雅》詩:前面有《大雅》這樣的詩篇。
  • 後有秦民歌:後面有秦地的民歌。
  • 鍤塗得苦水:用鍬挖出的水是苦的。
  • 流毒如江河:比喻毒害像江河一樣廣泛流傳。

翻譯

在長城下的水坑中給馬飲水,水坑中的水並不多。秋風吹動着各種草,水面也起了波浪。長城是爲了防禦外來的侵略,但內部卻發生了戰爭。這並不是因爲地理環境的原因,而是因爲傷害了人們的和諧。看不到豐水的水,只見到高聳的靈臺。前面有《大雅》這樣的詩篇,後面有秦地的民歌。用鍬挖出的水是苦的,比喻毒害像江河一樣廣泛流傳。

賞析

這首詩通過長城下的水坑和秋風中的百草,隱喻了國家的內外困境。長城雖能防禦外敵,但內部的不和與戰爭纔是真正的傷害。詩中提到的「靈臺」和「大雅詩」與「秦民歌」形成對比,前者代表高雅的文化傳統,後者則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最後,「鍤塗得苦水,流毒如江河」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