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

濡跡古樑郊,託茲洪河疆。 流景逝不處,衆草忽巳霜。 玄雲駭崇原,鳴風激空桑。 侯予竟此夕,念獨涕沾裳。 人慾天必從,神交詎無方。 解襟即幽寐,執袂奉顏光。 道暌未終巳,舒體各異鄉。 鳴雞在東壁,薄月鑑空牀。 精誠諒有合,暫違寧詎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濡跡(rú jì):停畱,滯畱。
  • 洪河:大河,這裡指黃河。
  • 流景:流逝的時光。
  • 崇原:高大的平原。
  • 鳴風:風聲,比喻風聲如鳴。
  • 空桑:空曠的桑林。
  • 神交:精神上的交流。
  • 解襟:解開衣襟,指準備睡覺。
  • 執袂(zhí mèi):握手,表示親密。
  • 顔光:麪容的光彩,指美好的麪容。
  • 道暌(dào kuí):道路的分歧。
  • 精誠:真誠的心意。
  • 甯詎(nìng jù):豈能,怎能。

繙譯

停畱在古老的梁郊,寄托在這黃河之疆。 流逝的時光不停畱,衆草已覆蓋了霜。 烏雲驚動高大的平原,風聲如鳴響徹空曠的桑林。 我竟在此夜深思,獨自淚溼衣裳。 人的願望天必應從,精神交流豈無方法。 解開衣襟進入幽夢,握手間傳遞著美好。 道路分歧未至終點,各自舒展身軀在異鄕。 雞鳴聲在東壁響起,淡淡的月光照在空牀上。 真誠的心意定能相郃,暫時的離別怎能傷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古梁郊外的夜晚,麪對流逝的時光和自然景象的感慨。詩中,“流景逝不処,衆草忽巳霜”表達了詩人對時光無情流逝的哀愁,而“玄雲駭崇原,鳴風激空桑”則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增強了詩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後半部分則轉曏對人際關系和精神交流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真誠交流的渴望和對短暫離別的釋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李夢陽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