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行

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 慶雲從東來,泱漭抱日流。 昇平貴論道,文墨將何求? 有詔徵草澤,微誠將獻謀。 冠冕如星羅,拜揖曹與周。 望塵非吾事,入賦且遲留。 幸蒙國士識,因脫負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樑甫愁。 但營數鬥祿,奉養每豐羞。 若得金膏遂,飛雲亦何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的場所。
  • 月朔:每月的初一。
  • 清樂:指宮廷音樂。
  • 慶雲:吉祥的雲彩,象徵好運。
  • 泱漭(yāng mǎng):形容雲霧瀰漫的樣子。
  • 昇平:指國家太平盛世。
  • 文墨:指文學和書法。
  • 草澤:指民間。
  • 微誠:謙辭,指自己的誠意。
  • 獻謀:獻計策。
  • 冠冕:指官員的帽子,代指官員。
  • 曹與周:指古代的賢臣曹參和周勃。
  • 望塵:指追隨權貴,希望得到提拔。
  • 國士:國中才能出衆的人。
  • 負薪裘:指貧窮的生活。
  • 梁甫:指梁山伯,古代傳說中的悲情人物。
  • 金膏:指珍貴的藥膏,比喻高官厚祿。
  • 飛雲:比喻高飛遠走,自由自在。

翻譯

我南渡至洛陽的渡口,西望那壯麗的十二樓閣。 天子在明堂中坐鎮,每逢月初一便朝見諸侯。 宮廷音樂響徹千門,皇家的風範遍佈九州。 吉祥的雲彩從東方飄來,雲霧繚繞,環繞着太陽流動。 在太平盛世,人們重視討論治國之道,文學和書法又有何求? 我有幸接到詔書,徵召我這民間之人,我願獻上我的微薄之計。 朝中的官員如星羅棋佈,我向他們拜揖,如同曹參和周勃。 望着權貴的塵土並非我所願,我寧願在文學中停留。 幸得國中才士的賞識,我得以擺脫貧窮的生活。 今天我放聲歌唱,以慰藉梁山伯的憂愁。 我只求幾鬥俸祿,生活每餐都豐富美味。 若能得到高官厚祿,那自由飛翔的雲彩又怎能相比?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王昌齡對朝廷生活的嚮往與對個人命運的感慨。詩中,「明堂」、「月朔」、「清樂」等詞描繪了朝廷的莊嚴與繁華,而「慶雲」、「泱漭」則象徵着國家的繁榮與吉祥。詩人在表達對朝廷的忠誠與獻策的願望時,也流露出對個人命運的無奈與追求。最後,詩人通過「金膏」與「飛雲」的對比,表達了對高官厚祿的渴望,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複雜而真摯的情感。

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