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遣興五十八首其二

真陶潛外無陶潛,藥價如虛減亦添。 草履猶能名不借,芻靈何待與三鉗。 葵無定影疑天恕,桃換新符怕鬼嫌。 自是聰明塗已盡,飛魚空笑上竿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真陶潛:指真正的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隱逸詩人。
  • 葯價如虛減亦添:比喻即使葯價虛高,減少後仍然顯得昂貴。
  • 草履:草鞋。
  • 不借:不借用,指草鞋雖簡陋,但自有其名。
  • 芻霛:古代祭祀時用草紥成的人形,代表死者。
  • 三鉗:三次鉗制,指芻霛雖無生命,但制作時仍需精細。
  • 葵無定影:葵花隨日轉動,影子不定,比喻人心難測。
  • 桃換新符:古代習俗,用桃木制成符咒以敺邪。
  • 鬼嫌:鬼神嫌棄。
  • 飛魚:此処可能指一種神話中的魚,能飛躍。
  • 上竿鲇:鲇魚爬上竿頭,比喻処境艱難。

繙譯

在真正的陶淵明之外,再無其他陶淵明,就像葯價即使虛高減少,仍舊顯得昂貴。草鞋雖簡陋,卻自有其名,不需借用他物;草紥的人形雖無生命,但制作時仍需精細,不需三次鉗制。葵花隨日轉動,影子不定,人心難測,倣彿天意寬恕;桃木制成的符咒換新,以防鬼神嫌棄。自知聰明已盡,如同飛魚空自嘲笑那艱難爬上竿頭的鲇魚。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陶淵明、葯價、草鞋、芻霛等意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於世事無常、人心難測的感慨。詩中“真陶潛外無陶潛”一句,既表達了對陶淵明高潔品格的推崇,也暗含了對現實世界中缺乏真正隱逸之士的失望。後文通過對草鞋、芻霛等日常事物的描寫,進一步以物喻人,抒發了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無奈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眡角。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