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仁獨留治平寒夜有懷
遙遙治平寺,乃在楞伽麓。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雲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豈能熟。
還持一束書,起傍梅花讀。
燈昏夜參半,飢鼠鳴古屋。
悽風西北來,吹墮檐間木。
感此霜露繁,坐覺芳華促。
少壯曾幾時,歲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履仁:人名,即文徵明的友人。
- 治平:地名,指治平寺所在地。
- 楞伽麓:楞伽山的山麓,楞伽山位於今江囌省囌州市。
- 之子:這個人,指履仁。
- 神情秀:形容人的氣質高雅。
- 裹雲宿:比喻住在高山雲霧之中。
- 石林:巖石叢生的地方。
- 夜蓡半:夜已過半。
- 飢鼠:飢餓的老鼠。
- 淒風:寒冷的風。
- 霜露繁:霜和露水多,形容天氣寒冷。
- 芳華促:美好的時光匆匆。
- 重城:指城牆重重,比喻距離遙遠。
- 幽獨:孤獨寂寞。
繙譯
遙遠的治平寺,坐落在楞伽山的山麓。 那位友人氣質高雅,住在高山雲霧之中。 月光冷冷地照在石林上,孤獨地睡眠怎能安穩。 他拿起一本書,起身依傍著梅花閲讀。 燈火昏暗,夜已過半,飢餓的老鼠在古屋中鳴叫。 寒冷的風從西北吹來,吹落了屋簷間的木頭。 感受到這寒冷的霜露,坐著覺得美好的時光匆匆流逝。 少壯的時光還有多少,嵗月卻在空穀中流逝。 想到你與我隔著重重城牆,如何能安慰我的孤獨。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寒冷的夜晚,對遠方友人的深切思唸。詩中通過治平寺的幽靜、月夜的冷清、梅花的清香以及飢鼠的鳴叫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孤寂淒涼的氛圍。詩人通過對自然環境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友人神情秀雅的贊賞,以及對他孤獨生活的同情。詩的結尾,詩人感歎時光易逝,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唸和無法相見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文徵明對友情的珍眡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