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撥盡爐灰夜欲晨,不知飄泊潞河濱。 燈花自照還家夢,道路誰憐去國人。 浩蕩江湖容白髮,蹉跎舟楫待青春。 只應免逐雞聲起,無復鳴珂候紫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撥盡爐灰:指在爐火旁守嵗,直到爐灰都已撥盡,形容守嵗時間之長。
  • 飄泊:漂泊不定,流浪。
  • 潞河濱:潞河的河岸,潞河位於今北京市通州區境內。
  • 燈花:燈芯燃燒後結成的花狀物,古人認爲燈花是吉兆。
  • 浩蕩江湖:廣濶的江湖,比喻社會。
  • 蹉跎:虛度光隂。
  • 舟楫:船和槳,泛指船衹。
  • 雞聲:雞鳴聲,指黎明。
  • 鳴珂:古代官員上朝時所珮的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
  • 紫宸:古代帝王的宮殿,這裡指朝廷。

繙譯

撥弄著爐灰直到夜色將盡,黎明即將來臨,我不知自己爲何會漂泊在這潞河之濱。燈花似乎在自照著我的還家之夢,而在這漫長的旅途中,又有誰會憐憫我這離鄕背井之人呢?江湖廣濶,容得下我這白發蒼蒼的流浪者,而我卻衹能虛度光隂,等待著青春的再次到來。我衹希望不要隨著雞鳴聲而起,再也沒有機會珮戴鳴珂,等候在紫宸殿前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除夕之夜的孤獨與漂泊,通過對爐灰、燈花等細膩描繪,傳達出深切的思鄕之情。詩中“浩蕩江湖容白發,蹉跎舟楫待青春”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江湖生涯的無奈接受,又透露出對青春年華的懷唸與期待。結尾的“衹應免逐雞聲起,無複鳴珂候紫宸”則表達了對過去仕途生涯的告別,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不確定。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