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君王:指宋孝宗(一説宋高宗),
佳人:指陳妃。
陳:指古鎮錦溪(原名「陳墓」)。
序
文徵明的這首詩,不但表達了自己憑弔古人之內心感受,還巧妙地點明了古鎮得名的緣由。 站在錦溪「蓮池禪院」內,一眼就可見到五保湖中有一个立於水中的「獨圩墩」,那就是「陳妃水塚」。
陳妃是何許人也,有兩種不同的説法。清雍正《陳墓鎮志》説陳妃是宋高宗趙構之妃,而清乾隆《陳墓鎮志》則認爲陳妃是宋孝宗趙眘之妃。
據《雍正志》記載,陳妃死後,棺木幷未直接下葬,而是在20年之後纔下葬的。而《乾隆志》對這一説法幷未認同。但一般都認爲陳妃是孝宗之妃,因爲説趙構來過錦溪,似乎缺少歷史依據。對於陳妃的死因,也有不同的版本。
《古鎮志》上的説法爲,陳妃是因路途勞累「病歿」錦溪的。民間則流傳著許多説法。有的説陳妃是隨孝宗(當時還是太子)來鎮抗金,在一次戰鬬中中箭身亡的;有的説陳妃是隨孝宗南渡時,在途中被金兵俘虜後押至錦溪,她爲保名節投五保湖自盡的;有的説,陳妃是在錦溪喫了螃蟹,受寒而亡的。在種種説法中,錦溪人最後選擇了第一種説法,也許衹有這樣,纔能在感情上容易接受。但有一點大家是具有共識的:「蓮池禪院」是因陳妃而建造的。具體地説,就是陳妃死後,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建了禪院,設寺僧誦經,爲之超度。相傳現在禪院內能看到的一棵龍柏和一棵古松,均是孝宗親手種下的。人們在興建禪院的同時,還在其東側修築了蓮池,種上了白蓮,以寄託對陳妃的哀思。
對於「水塚」還有一箇神秘的説法:無論是水漲水落,那箇「獨圩墩」始終高出水面一定的距離,從沒被大水淹沒過。於是民間就有了許多傳説,有的説水冢的底部蹲著一隻神龜,有的説湖底有一箇通著海的大洞……當然這些説法的科學性是令人置疑的,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稱」出了「陳妃水冢」在古鎮人心中的分量。
「陳妃水冢」和「蓮池禪院」使古鎮籠上了一層帝王文化的色彩,使古鎮更加鮮亮了起來。除了文徵明外,明代的高啓和沈周等人也在遊覽之餘揮筆抒懷,在錦溪寫下了千古詩文。高啓的「遙聞帝子葬陳妃,未許靑山覓翠微。江底有龍成穴地,水中無輦到泉扉。」沈周的「君恩付流水,無復弔僊妃,有客撈明月,香魂應借辭」都是對「陳妃水冢」的千古絶唱! 「陳妃水塚」讓人看透了世態炎凉,又不斷豐富著人們的想象。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