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詞

冰簟銀牀凍欲驚,高天聞得雁歸聲。 繡書寄去頻無夢,錦字傳來密有情。 一片白雲東戶曉,四更殘月半窗明。 侍兒暗會明朝事,貯得梅花粉露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冰簟(diàn):冰涼的竹蓆。
  • 銀牀:銀色的牀榻,形容牀的華麗。
  • 綉書:用綉線綉制的書信。
  • 錦字:用錦緞織成的文字,形容書信的珍貴。
  • 一片白雲:比喻心境的甯靜或思緒的飄渺。
  • 四更:古代夜間分爲五更,四更大約是淩晨2點到4點。
  • 暗會:暗中領會,心中明白。
  • 明朝事:指第二天的事情。
  • 梅花粉露:梅花上的露水,形容清晨的清新。

繙譯

冰涼的竹蓆和華麗的牀榻在寒夜中讓人感到一陣陣的寒意,高空傳來大雁南歸的聲音,令人心驚。用綉線精心綉制的書信頻繁寄去,卻難以在夢中相見;珍貴的錦緞書信傳來,字裡行間充滿了深情。一片白雲在東方的天際漸漸顯現,四更時分,殘月半掛在窗前,映照出一片明亮。侍女心中暗自明白第二天的事情,已經準備好了清晨的梅花和粉露,清新而芬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寒冷的夜晚,通過冰簟銀牀、高天雁聲等意象,傳達出深鞦的寒意和離別的哀愁。詩中“綉書寄去頻無夢,錦字傳來密有情”巧妙地表達了書信往來中的思唸與深情。後兩句通過對白雲、殘月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結尾的“侍兒暗會明朝事,貯得梅花粉露清”則預示了新的一天的開始,梅花粉露清新脫俗,象征著希望和新生。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