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有烈女

程氏有烈女,自名爲筍姑。 六歲誦論語,七歲奉盤盂。 八歲工織縑,九歲繡羅襦。 十歲慈母病,甘餓其體膚。 三日常不飯,羹藥辦中廚。 筍姑年十七,未常里門趨。 趨趨戶庭間,亦不踰門睮。 其歲爲戊申,其月爲辰娵。 野鳥守房舍,暴客執矛殳。 公然縱白刃,獲金而索珠。 阿母病牀褥,女不忍馳驅。 寧死於母旁,慷慨行捐軀。 暴客揮火茅,延燒乎室隅。 救火抵母難,身與白刃俱。 毀生存大義,氣絕在須臾。 觀者如堵牆,股慄淚填衢。 行者久佇立,嘆息烈女殊。 老者哭紙錢,焚致乎修途。 幼者饋巾帛,村村桑葉枯。 媒妁向婿言,此罪誰當誅。 程氏筮十日,不久當歸夫。 豈知中道崩,使君委羅敷。 何以拜姑嫜,姑嫜泣烏烏。 命子各成禮,長慟恨穿窬。 銜悲收汝骨,歸葬乎上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筍姑:程氏烈女的名字。
  • 論語:古代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盤盂: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 織縑:織造細密的絲織品。
  • 羅襦:輕軟的絲織衣物。
  • 羹藥:指熬製的藥湯。
  • 中廚:指家中的廚房。
  • 里門趨:指出門到村裏去。
  • 門睮:門口。
  • 戊申: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辰娵:古代對月份的別稱,此處指三月。
  • 矛殳:古代的長兵器。
  • 牀褥:牀上的被褥。
  • 捐軀:犧牲生命。
  • 火茅:點燃的茅草。
  • 室隅:房間的角落。
  • 股慄:因恐懼而腿腳發抖。
  • 填衢:堵塞街道。
  • 佇立:長時間站立。
  • 紙錢:祭祀時燒的紙製品,象徵金錢。
  • 修途:長路,指前往祭祀地點的路。
  • 巾帛:布帛,用於祭祀的物品。
  • 媒妁:婚姻介紹人。
  • :用蓍草占卜。
  • 中道崩:中途去世。
  • 姑嫜:丈夫的父母。
  • 泣烏烏:形容哭泣聲。
  • 穿窬:穿牆而過,比喻悲痛至極。
  • 上都:京城。

翻譯

程氏有一個名叫筍姑的烈女。六歲時就能背誦《論語》,七歲時能端盤奉盂。八歲開始學習織造細密的絲織品,九歲就能繡制輕軟的絲織衣物。十歲時,她的母親生病,她寧願餓着自己,三天不吃飯,只爲熬製藥湯照顧母親。筍姑十七歲時,從未出過村門,只在戶庭間走動,連門口都不曾逾越。那一年是戊申年,三月,野鳥守在房舍,暴徒手持長矛闖入。他們公然揮舞白刃,搶奪財物。阿母病重臥牀,筍姑不忍離去,寧願在母親身邊慷慨犧牲。暴徒點燃茅草,火勢蔓延至房間角落。筍姑爲了救火,不顧自身安危,最終與白刃同歸於盡。她的犧牲體現了生存的大義,氣絕只在須臾之間。圍觀的人如堵牆般密集,腿腳發抖,淚水堵塞了街道。行人久久站立,嘆息這位烈女的非凡。老人哭泣着燒紙錢,幼者送來布帛,村村桑葉枯萎,象徵着哀悼。媒妁對筍姑的未婚夫說,這罪責誰來承擔。程氏家通過占卜得知,筍姑不久將歸於夫家。誰知中途她去世,使君失去了美麗的妻子。如何面對丈夫的父母,他們哭泣聲聲。命令兒子各自完成禮儀,長久的悲痛如穿牆而過。含悲收拾你的遺骨,歸葬於京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程氏烈女筍姑的一生,她自幼聰慧孝順,長大後更是以身殉義,展現了古代女性貞烈的一面。詩中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筍姑的日常生活和她面對危機時的勇敢與犧牲。她的故事感動了周圍的人,成爲了流傳千古的烈女典範。詩歌語言凝練,情感深沉,通過對細節的刻畫,成功塑造了一個令人敬仰的女性形象。

王鳴雷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字東村,又字震生。明諸生。有《空雪樓集》。 ► 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