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陪鄭司空遊荔園

· 曹松
荔枝時節出旌斿,南國名園盡興遊。 亂結羅紋照襟袖,別含瓊露爽咽喉。 葉中新火欺寒食,樹上丹砂勝錦州。 他日爲霖不將去,也須圖畫取風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旌斿(jīng yóu):古代官員出行時所用的旗幟和儀仗。
  • 羅紋:指荔枝殼上的紋路,這裏比喻爲美麗的圖案。
  • 瓊露:比喻荔枝的汁液,形容其甘美如瓊漿。
  • 新火:指寒食節後重新點燃的火,這裏比喻荔枝的新鮮。
  •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有禁火三日的習俗。
  • 丹砂:紅色的礦石,這裏比喻荔枝的紅色。
  • 錦州:地名,這裏用來比喻荔枝的顏色比錦州產的錦繡還要美麗。
  • 爲霖:指成爲滋潤大地的雨,比喻荔枝的甘甜能滋潤人心。
  • 圖畫:比喻將美好的景象或記憶留在心中。

翻譯

在荔枝成熟的時節,我隨着鄭司空的儀仗出遊,盡情遊覽了南國的著名園林。荔枝殼上的美麗紋路映照在我的衣襟和袖口,那甘美的荔枝汁液如瓊漿般清爽了我的咽喉。荔枝葉中的新鮮果實彷彿欺壓了寒食節的禁火,樹上的荔枝紅得勝過了錦州的錦繡。將來我若能成爲滋潤大地的雨,也不會帶走這份美好,而是要將這風流景象留在心中,作爲永恆的圖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陪同鄭司空在荔枝成熟的季節遊覽南國園林的情景。詩中,曹鬆通過對荔枝的細緻描寫,展現了荔枝的美麗和甘甜,以及它給詩人帶來的愉悅感受。詩人的語言生動形象,如「亂結羅紋照襟袖」描繪了荔枝殼的紋路,而「別含瓊露爽咽喉」則形容了荔枝汁液的甘美。結尾處,詩人表達了對這份美好記憶的珍視,希望將來能將這風流景象永遠留在心中。整首詩充滿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讚美。

曹松

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七十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曹松詩作,風格似賈島,工於鑄字煉句。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故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爭。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才以七十一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祕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徵詩集》三卷。《全唐詩》錄其詩一百四十首。 ► 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