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太素守連州一歲輒以忤當事求去餘適入五羊與孫子真載酒過之得秋字
一別曾經二十秋,開尊駐楫共彝猶。
折腰不爲陶元亮,去國休從馬少遊。
千古雄名還我輩,一時拙宦是名流。
兒童項領皆長袖,怪底郎當舞不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忤(wǔ):違背,不順從。
- 輒(zhé):總是,就。
- 彝(yí):古代青銅器的通稱,這裏指酒器。
- 折腰:彎腰行禮,比喻屈身事人。
- 陶元亮:即陶淵明,東晉詩人,因不願屈從權貴而辭官歸隱。
- 馬少遊:東漢馬援的堂弟,以淡泊名利著稱。
- 拙宦:不善於做官,指官場失意。
- 項領:脖子,這裏指兒童。
- 長袖:指官員的服飾,這裏比喻官員。
翻譯
一別之後已經過去了二十個秋天,我們再次相聚,舉杯共飲,酒器依舊。 他因不願屈從權貴而選擇離開,並非像陶淵明那樣爲了保持清高,也不是像馬少遊那樣淡泊名利。 千古以來,我們這一輩人以雄壯的名聲自豪,而他在官場上的失意,卻也成爲了名流的一種表現。 看着那些兒童,他們穿着官員的長袖服飾,奇怪的是,他們卻不停地舞動,彷彿永遠停不下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鄧太素堅守原則、不屈從權貴的讚賞,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官場失意與名流身份的深刻理解。詩中通過對比陶淵明和馬少遊的典故,突出了鄧太素的高潔品格。末句以兒童舞動長袖的形象,暗喻官場的浮華與虛妄,透露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與諷刺。
張萱的其他作品
- 《 過亡友韓伯舉拊缶亭故址撫今追昔得詩六章敢曰招魂亦以當泣 其四 》 —— [ 明 ] 張萱
- 《 朱太史元價以巧夕後五日社集齋頭時沴異彌數旬矣是夕雨月交飛陰晴遞換諸同好皆有愁霖之賦餘得短律二章 》 —— [ 明 ] 張萱
- 《 恭奉萬曆哀詔用韻 》 —— [ 明 ] 張萱
- 《 朱未央以鄧玄度觀察書過訪小園訶林 》 —— [ 明 ] 張萱
- 《 秋日曾元陟韓伯舉賓仲見過得人字 》 —— [ 明 ] 張萱
- 《 秋日園居口號六十章 》 —— [ 明 ] 張萱
- 《 非水居告成六月七日迎諸君子及諸歌姬同汎賦此代柬 》 —— [ 明 ] 張萱
- 《 園居六十章 》 —— [ 明 ] 張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