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堂記

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尙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於杭。於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於是始作有美之堂。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爲杭人之榮。然公之甚愛斯堂也,雖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予誌之。其請至六七而不倦,予乃爲之言曰: 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覽人物之盛麗,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衝、舟車之會,而後足焉。蓋彼放心於物外,而此娛意於繁華,二者各有適焉。然其爲樂,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岳、洞庭之廣,三峽之險,號爲東南奇偉秀絶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若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爲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然二邦皆僭竊於亂世。及聖宋受命,海內爲一。金陵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頽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爲之躊躇而凄愴。獨錢塘,自五代始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杳靄之間,可謂盛矣。 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四方遊士爲之賓客。故喜佔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遊覽之娛。然其於所取,有得於此者,必有遺於彼。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梅公清愼,好學君子也。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脩記。
拼音

譯文

宋仁宗嘉祐二年,龍圖閣的直學士(尙書),也就是吏部的郎中梅清愼先生到錢塘(杭州)去任職。那時由於皇上很愛惜這位人材,在臨行的時候寫了一首詩贈送給他。梅清愼先生到了杭州以後,在吳山上蓋了一座有美堂,幷把皇上贈詩的前兩句中的“有美堂”三箇字作爲堂名,做了一塊匾,設法給錢塘的市民帶來榮耀。梅先生非常喜歡這箇“有美堂”,雖然現在已經調離錢塘,但是還是不能忘懷這“有美堂”,今年從金陵(南京)派人來到京城,叫我給有美堂寫一篇序文。派來的人前五、六次都被我推辭了,但梅先生還不怕失敗,又派人來求我寫序,所以我就寫了下面這段文字: 天底下山水的秀美與人們能從中得到的快樂是往往是不能兩全的。要能看到登高俯瞰山水的秀美,往往要走到偏僻的鄉下,寂寞無聞的村莊裏去,要看到相貌好的人物和豐富的物産,有的富人富到擁有連整箇城的財富,那光用我們兩隻腳走去尋找是找不到的,衹有到車水馬龍的路口,商賈雲集的碼頭去找。前一箇是使我們看了風景而忘記了自身,而後一箇是想到事物的繁盛也忘記自身。這兩箇的追求是不一樣的,人們從中所得到的快樂也是不一樣的,這二箇東西是很難都難能要到的啊。 現時我們所説的“羅浮”、“天台”、“衡山”、“洞庭湖”,還有“三峽”的險要,這些地方是我國東南部最秀麗的風景,但這些地方都是在小的縣城、小的州治、偏僻少聞的鄉下。這些風景是給隱士、放逐之人享受的。如果旣要是在交通方便,物産豐富,人口眾多的集市,又要有山水秀美的地方,它能給於有錢的人的以娛樂,我看衹有“金陵”、“錢塘”這兩箇城市了。這二箇城市由於幸免於戰亂,保存得比較好。宋朝皇帝受於天命,統一了中國,由於金陵歸宋較遲,現在江山雖在,但舊的城墻廟宇被毁壞而埋於荒草的很多,到過金陵的人幾乎沒有不爲看到這些景象而感凄凉與躊躇的。這麽説,中國衹有一箇錢塘自五代以來聞名於海內了。究其原因,是因爲當地前朝的地方官順及形勢,嚮大宋請命,不動戰爭。現在這箇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樂。在這箇地方的老百姓又多熟悉工藝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這樣的房屋約有十萬多座,整箇城市掩映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碼頭上雲集有福建來的艘艘商船,這些商船極其忙碌地進進出出於錢塘江遼擴浩渺的煙波裏。 到這箇地方來的人,大多是朝庭的公卿大臣,也有是皇上的待從,還有各地的喜歡旅遊的人和外地來的客人。大家都要尋找箇好的地方,築起了他們亭臺和水榭。朋友們一邊相會,一邊遊覽,一邊享受山水的快樂。在錢塘的其他地方看風景往往是有得有失,衹有這有美堂上看風景,登高望遠,旣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産之盛,也就是説一聳目而盡得之啊!人們説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這箇堂卻又兼有錢塘之美,這就是爲什麽梅清愼先生非常喜歡這箇“有美堂”而永遠忘能忘懷的原因啊!梅清愼先生,是個愛好學習的君子,我們看他的愛好,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了。嘉祐四年八月丁亥日,廬陵人歐陽脩寫。

《有美堂記》是歐陽修應杭州知州梅摯之請,寫的一篇旨在紀念有美堂的碑記。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梅摯離開京城赴任杭州,宋仁宗作詩《賜梅摯知杭州》,爲表達對天子賜詩的感激,則在吳山建造了覽勝賞景的“有美堂”,幷特意請歐陽修寫一篇文章以誌紀念。 《有美堂記》贊揚有美堂佔盡地理之勝,奇偉秀絶,旣處於四方之聚,百貨交流,物産豐富,人煙稠密的都會,又能盡攬山水的美景,二者得兼。幷從金陵與杭州的比較中突出杭州,進而盛贊錢王功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嘉祐二年:嘉祐爲宋仁宗趙禎年號,嘉祐二年即公元 1057 年。
  • 龍圖閣直學士(尚書):龍圖閣直學士是宋朝的一種官職,「尚書」這裏省略了具體尚書職位,是加銜,表示尊崇。
  • **出守於杭:出京到杭州任太守。出守:由京官出任地方官。
  • 寵之以詩:用詩來給予恩寵。
  • **(zhì)**:同「志」,記。這裏是作文記錄的意思 。
  • 寬閒之野:寬廣空曠的野外。
  • 寂寞之鄉:冷清偏僻的地方。
  • 四達之衝:交通四通八達的要衝。
  • 號爲:號稱。
  • 幽潛之士:隱居避世的人。
  • 窮愁放逐之臣:處境困窘、被貶謫流放的臣子。
  • 僭竊(jiàn qiè):非法竊取帝王之位。這裏指五代時期金陵、錢塘等地割據政權稱帝之事。
  • 聖宋受命:指宋朝建立。
  • 後服見誅:後歸降被誅殺。這裏指南唐最後被北宋消滅。
  • 頓首請命:叩頭請求保全性命,接受北宋統治。
  • 富完:富裕殷實。
  • 工巧:技藝精巧。
  • 邑屋:城市中的房屋。
  • 杳靄(yǎo ǎi):雲霧縹緲的樣子。
  • 形勝:地勢優越,風景優美的地方。

翻譯

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京到杭州任太守。在他臨行時,天子用詩來對他表示恩寵。於是(梅公)開始建造有美堂。大概是取用天子賜詩的首章來爲它命名,以此作爲杭州人的榮耀。然而梅公非常喜愛這座堂,即使離開了杭州也難以忘懷。今年,他從金陵派人趕到京城,讓我爲有美堂作記。他的請求多達六七次,也不感到厭煩,於是我就爲他寫了這篇文章:

天下最美的景緻、最大的快樂,很多時候是不能同時兼得的。所以,要窮盡山水登臨的美景,一定要到寬廣空曠的野外、冷清偏僻的地方,才能看到。要觀賞到人物的衆多繁華,領略一個都市的雄奇富庶,一定要佔據交通四通八達的要衝、車船交會的地方,才能夠滿足。大概前者能讓人在塵世之外舒展情懷,後者則能讓人在繁盛熱鬧中得到享樂,這兩種追求各有各的適宜之處。然而它們帶來的快樂,是不能同時擁有的。

如今所說的像羅浮山、天台山、衡山、洞庭湖的廣闊,長江三峽的險要,這些號稱東南地區奇偉秀絕的地方,卻都位於一些小州小縣、偏僻落後的地方。這是那些隱居避世的人和處境困窘、被貶謫流放的臣子所喜愛的。至於四方財貨匯聚、各種貨物交易,人多物盛,是一個繁華都會,卻又能同時兼有山水美景,以供富貴人家遊樂的地方,只有金陵和錢塘。然而這兩個地方在亂世中都有過佔據一方、僭越稱帝的歷史。等到大宋承受天命,統一天下之後。金陵因爲後歸降而被消滅,如今它的江山雖然還在,但剩下的只是斷壁殘垣、荒廢的遺址,一片荒煙野草,經過此處遊覽的人,沒有不爲此徘徊不前、心情悽愴的。只有錢塘,從五代開始,就知道尊崇中原的朝廷,主動表示臣服。到了它的政權快滅亡的時候,也只是向宋朝叩頭請求保全性命,沒有經過戰爭。如今這裏的百姓幸運地生活富裕安樂。而且這裏的習俗是人們擅長技藝。城市中的華麗房屋,大概有十多萬家。這裏湖光山色環繞,相互映襯。福建那邊來的商船、從海外歸來的海船,在浩渺的江濤、縹緲的煙雲之間進出往來,真是繁華極了。

而到這個地方任職的官員,一定都是朝廷的公卿大臣。像天子身邊的侍從人員,以及從各地來的有才學之士也常常作爲賓客到此。他們喜歡選擇地勢優越、風景優美的地方,修建亭臺樓閣。一同盡情享受遊覽賞景的樂趣。然而他們所得到的景緻,在這方面有收穫,在另一方面就必然有所遺漏。只有這座有美堂,既能欣賞到山水登臨的美景,又能目睹人物、城市的繁華,一眼望去全都可以看到。大概是因爲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這座有美堂又將錢塘的美景盡收眼底。怪不得梅公對它如此喜愛、難以忘懷啊。梅公是一位清正謹慎、好學不倦的君子。從他所喜愛的東西中,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了。 嘉祐四年八月丁亥日,廬陵歐陽修記。

賞析

這篇《有美堂記》是歐陽修應杭州太守梅摯的請求而作。文章開篇點明有美堂的由來,是梅摯根據皇上賜詩首章命名。接着作者論述天下至美與至樂常不能兼得,「窮山水登臨之美」與「覽人物之盛麗」各有適宜之所,兩者難以兼而得之 。

隨後通過對比羅浮、天台等地的山水奇偉卻地處僻陋,以及金陵雖然曾經繁華卻因朝代更迭而衰敗,凸顯出錢塘既擁有作爲都市的繁榮昌盛,又有美麗的湖光山色環繞,更兼得二者之美。 文中着重描繪錢塘的繁盛和有美堂盡享此地美之妙處,展現出其獨特魅力。在敘述中,自然流露出對梅摯喜愛有美堂這一行爲的讚賞,也通過強調梅摯的愛堂之情,側面反映出有美堂的獨特價值。同時,文章結尾點出梅公的品質,使文章在寫景記物之外兼具人物刻畫。整體文章結構清晰,以議論開篇引出主題,以描寫錢塘與有美堂的特色爲主體,以人物評價爲結尾,行文流暢自然,且字裏行間洋溢着對杭州景色和城市繁榮的由衷讚歎 。

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