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披雪瀑記

· 姚鼐
雙溪歸後十日,借一靑、仲孚、應宿,觀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東流兩石壁之隘,隘中陷爲石潭,大腹合口若罌,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縣治七八里,西北距雙溪亦七八里;中間一嶺,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厲,若故爲詭愕以相變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陽王孚信道、建安陳信臣、榮陽張曉子厚、合淝皇甫昇。紹聖而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損焉。以茲瀑之近依縣治,而余昔嘗來遊,未及至而返。後二十餘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後觀茲瀑者多矣,未有言見北宋人題名者,至余輩乃發出之。人事得失之難期,而物顯晦之無常也往往若此,余以是慨然而復記之。
拼音

注釋

披雪瀑:安徽桐城著名的風景點之一,位於今桐城市區西北。 雙溪:位於今桐城龍眠鄉境內龍眠河與椒園小河匯流處,故稱“雙溪”。 罌:大腹小口的瓦器。 峭厲:陡峻。 期:希望、預期。 顯晦:明與暗。

這是一篇遊記,與作者的另一篇遊記《遊雙溪記》堪稱姊妹篇。從所記景點看,雙溪在桐城以北龍眠鄉境內,距城約十里之遙;披雪瀑在桐城以西原毛河鄉境內,距城八里,均爲桐城附近著名的遊覽景點。從遊覽時間看,遊雙溪在前,遊披雪瀑在後,前後相距不過十天,從中可見作者遊興之濃以及對家鄉山水的喜愛。另外,這兩篇遊記均寫得小巧精致而又情韻生動。 這篇小品短小精悍,文詞凝煉,精巧有致。全文不足三百字,寫景狀物極爲生動。前一部分交待披雪瀑水源所出之後,描摹瀑下深潭:“大腹弁口若罌。”生動的比喩把景物的形狀逼眞地再現於讀者面前。以下再狀瀑布:“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五箇鏗鏘有力的短句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勢,將瀑布的氣勢、聲威和形狀和盤託出。其中“墜、奮、起”等幾箇動詞更是筆力千鈞,生動傳神。 文章後一部分,記敍了石潭壁上所存的宋代石刻文字。披雪瀑近依縣城,遊者眾多,然而此前從未聽人説過發現宋代石刻,作者不由得發出感慨:人事得失難期,而物顯晦無常。世上客觀存在而暫未被人們發現的事物又該有多少!這種寫法與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引導讀者欣賞景物的同時,給人以深刻有益的啓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狹窄。
  • (yīng):小口大肚的瓶子。
  • 峭厲:形容山勢高峻銳利。
  • 詭愕:怪異令人驚愕。

繙譯

雙谿廻來後十天,偕同一青、仲孚、應宿去觀賞披雪瀑佈。瀑佈的水源出自西山,曏東流經過兩麪石壁的狹窄処,狹窄的地方下陷成爲石潭,像大肚小口的瓶子一樣,瀑佈墜入瓶中,奮力再度敭起,飛濺的水星如散霧般彌漫,像蛇折行般蜿蜒,像雷奔般迅速,一直到了平地。 這個地方曏南距離縣城七八裡,西北距離雙谿也有七八裡;中間有一座山嶺,而這裡山林幽深,山石峭峻,好像故意做出怪異令人驚愕變化的樣子。這是我們縣的奇特之処。石潭的石壁上有刻文說:“敷陽王孚信道、建安陳信臣、榮陽張曉子厚、郃淝皇甫陞。紹聖丙子正月甲寅。”共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的下麪,各有兩個字缺損了。因爲這個瀑佈靠近縣城,而我過去曾經來遊覽,沒有走到就返廻了。之後過了二十多年,到現在才踏上這片土地,前後觀看這個瀑佈的人很多了,沒有說看到北宋人題名的,到我們這些人才發現它。人事的得失難以預料,而事物顯隱的無常往往也是如此,我因此感慨而又記了下來。

賞析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披雪瀑的奇妙景象,如“隘中陷爲石潭,大腹郃口若甖,瀑墜甖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等語句,將瀑佈的形態、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還通過記敘發現石潭壁上北宋人題名的經歷,引發對人事得失和事物無常的感慨,使文章在寫景之餘更具思想內涵。全文文筆優美,條理清晰,既有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又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姚鼐

姚鼐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乾隆二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四庫全書》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主江南鐘山、紫陽等書院講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簡深古,近歐陽修、曾鞏,與方苞、劉大櫆合爲桐城派。選《古文辭類纂》以明義法。有《九經說》、《三傳補註》、《惜抱軒全集》等。 ► 7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