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露筋祠

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如煙。 行人繫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
拼音

注釋

露筋祠:在今江蘇高郵。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露筋祠去高郵三十里。舊傳有女子夜過此,天陰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寧死不失節。’遂以蚊死,其筋見焉。” 翠羽:指頭飾。 明璫:指耳環。

《再過露筋祠》是清初文學家王士禎所題寫的一首詩作。該詩描寫了詩人路過露筋祠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詩人對露筋祠中所供奉的這位女子貞潔不屈的品性的讚美。 這首詩首句寫祠中神像,採取了避實就虛之法。詩人不直接描摹神像塑造得如何,她的儀容怎樣,而只是用一些美麗的妝飾來襯托她的風姿,則神像之美就不言而喻。起句點題,下三句就宕開去寫。祠在湖邊,湖上的雲,祠畔的樹,四望一碧,如在霧中,景色幽美,情韻飄渺。而詩人經過這裏,停船夜泊的時候,正值月落。祠門之外,平野的風徐徐地吹拂着。這時,白蓮開放了。靜夜殘月,郊野微風,行人遠來,白蓮正放,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詩人所面對的是一個爲了所謂貞節而犧牲了性命的女子,但他巧妙地避開了對這一問題的正面議論,而是從題外取神,着重於祠堂外邊景色描寫,而以白蓮暗喻這位姑娘的純潔而已。這種手法,在作者是若有若無,在讀者可見仁見智,但都情景交融,泯合無間。晚唐陸龜蒙有一首題爲《白蓮》的詩:“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詠白蓮花,卻幾乎完全沒有花費筆墨去刻畫其外形,而是集中力量去描寫它的神態和性格。這種遺貌取神的寫法,與王詩如出一轍,可見二者的淵源,唯一寫人,一詠物而已。事實上,王士禛《漁洋詩話》曾說:“余謂陸魯望(龜蒙字)‘無情有恨何人見,月白風清欲墮時’二語,恰是詠白蓮,移用不得,而俗人議之,以爲詠白牡丹、白芍藥亦可。此真盲人道黑白。在廣陵有題露筋祠絕句,……正擬其意。一後輩好雌黃,亦駁之云:‘安知此女非嫫母(古代著名的醜女),而輒云翠羽明璫耶?’余聞之,一笑而已。”這說明,王氏是有意向陸龜蒙學習,脫略形似;而即使如那一“後輩”所說,此女極醜,爲詩人的主觀感情服務,又爲何不能把她寫得很美麗呢。這也是遺貌取神。(參看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還要強調的是,這首詩也是其神韻說的體現。他曾多次提出得意忘言,興會神到,認爲“舍筏登岸,禪家以爲悟境,詩家以爲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帶經堂詩話》卷三微喻類),反覆標榜“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這首詩的空際落筆,想落天外,注重風神,爲知行的統一提供了一個證明。 這首詩作爲一首時代變更的悲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當時江南士子之殤,還糅合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它不同於同時代的那些歌頌節操的露筋主題詩歌,內含情感百轉曲折卻又細膩真實,故得以脫穎而出,至今不衰。

王士禛

原名王士禛,賜名士禎,字子眞,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西元一七〇四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牧齋之後主盟詩壇,與朱竹垞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説,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録》、《香祖筆記》等。 ► 3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