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丹陽長真悟道

馬氏譚君達聖朝,疑情萬古一時超。 雲中采藥烹金鼎,火後收丹貯玉瓢。 手握靈珠常奮筆,心開天籟不吹簫。 看看跨鶴乘風去,海上人間影邊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丹陽:指馬鈺,道號丹陽子,爲道教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
  • 長真:指譚處端,號長真子 ,也是王重陽的弟子。
  • 聖朝:這裏指道教修行者所向往的超凡境界,類似「仙界」。
  • 疑情:修行中的困惑、疑問。
  • 烹金鼎:在煉丹的金鼎中烹煮藥物。「金鼎」,煉丹的器具。
  • 火後:火候到了之後。
  • 靈珠:在道教中常象徵修行者的慧心、靈性。
  • 天籟:自然界的聲音,這裏指內心與自然相通所領悟到的一種美妙境界。
  • 看看:眼看着、不久。
  • 跨鶴乘風:道教中仙人超凡脫俗的出行方式,象徵修行達到極高境界,可以自由飛昇。

翻譯

馬鈺和譚君兩人在修行上已經達到了超凡入聖的境界,他們對於修行的困惑在一瞬間就已經超越了千古以來衆人的迷茫。他們如同在雲霧繚繞的山間採集仙藥,然後放在金鼎之中精心烹煉,當火候恰當之時,收取仙丹放入玉瓢裏珍藏。他們手中好似握着代表靈性的靈珠,時常奮筆書寫心得感悟;內心已然通透,與自然相融,不再需要藉助外界的簫聲來體會美妙。眼看着他們就要跨着仙鶴、乘着清風而去,身影在海上與人間漸漸變得遙遠。

賞析

這首詩是丘處機對馬鈺和譚處端兩位道友修行成就的讚美之詞 。詩開篇直接點明二人在修行境界上的超凡,超越了自古以來衆人的修行困惑,高度肯定了他們的修行成果。接下來通過「雲中採藥」「火後收丹」的形象描寫,以道教傳統的煉丹意象,暗喻兩人艱辛而卓有成效的修行過程。「手握靈珠」和「心開天籟」進一步描述兩人內在的靈性和心境變化,他們已然能夠憑藉自身的領悟自由創作,內心與自然契合。最後「看看跨鶴乘風去,海上人間影邊遙」描繪兩人即將飛昇的超脫景象,既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祝願和敬仰,也體現出道教追求超凡脫俗、羽化登仙的理想境界。整首詩充滿了濃厚的道教色彩,也展現了詩人對修行者極高成就的期許與稱讚,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道家藝術美感。

丘處機

丘處機

金登州棲霞人,字通密,號長春子。十九歲出家,爲重陽真人王哲弟子,全真道教七真之一。金大定間,居磻溪、隴州等地,結交士人,曾應金世宗召至中都。後仍還居棲霞山中。成吉思汗十四年,應召率弟子李志常等西行。見成吉思汗於西域雪山。問長生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爲要,並以天道好生爲言。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十八年東還。在燕以璽書釋奴爲良達二三萬人。弟子李志常撰《長春真人西遊記》,述其事甚詳。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等。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