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尙須彈。 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閲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拼音

譯文

舞劍砍地唱著悲歌興致正濃,歸來之後手撫長劍需要輕彈。 秋風寒氣侵身纔嫌粗衣太短,江湖風雨中作夢夢中覺身寒。 樹葉飄落而下時光已是歲晚,看慣世態之後更悟知己最難。 久留京城我白喫著皇家俸祿,無力挽回先生常喫野菜苦餐。

注釋

彭民望:名澤,攸(今湖南攸縣)人。景泰年間曾中進士,官應天通判,落魄歸鄉。他是當時著名詩人,尤長於七律。 斫(zhuó)地哀歌:語出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斫:本義爲大鋤,引申爲砍。 「歸來長鋏(jiá)尙須彈」句:馮諼爲孟嘗君食客,左右賤之,他倚柱彈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鋏,長劍。 布褐:粗布衣服。 長安:本指古都長安,在今陝西西安。此處代指京城北京。淹畱地,滯畱之地。 苜蓿(mù xù)盤:盤中裝有苜蓿野菜。唐薛令之爲東宮侍講時,因家清貧曾作詩自嘲:「朝日上團團,照在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此以苜蓿指清貧生活。

《寄彭民望》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藉助杜詩句意與馮諼彈鋏之典,寫彭民望英雄失路、無所依託的悲憤情懷。頷聯以秋風、夜雨、短褐、夢寒等構成凄清境界,表達對友人窮困孤寂生活的無限同情。頸聯尾聯則抒發人情淡薄之慨,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無力援手的無奈。 這首詩通過對彭民望的處世及其遭遇的描寫,表達對他的同情,抒發高才不遇的感慨,通過用典及環境的烘託,自然、誡摯地流露自己的情感,使詩有強強的感染力。

賞析

這首詩起句如急雨飆風,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化用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起句「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表達彭民望英雄失路、託足無門的悲哀,及其胸中萬丈勃然不可磨滅之氣,睥睨天下的豪興,一下子提起了全篇。嚴羽《滄浪詩話·詩法》説:「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詩發端氣魄宏大,即能籠罩全詩,使通篇靈活而有生氣。李東陽這首詩起句直劈而下,把彭民望的才力、氣魄點染殆盡。對句承出句而來。説彭民望有如此才識,自當回翔公卿,出將入相,現在卻失意而歸,難遇識家。詩用馮諼典,一是説他有馮諼那樣的高才;一是説他目前窮愁潦倒,仍需求助於人,但世無孟嘗君那樣識才大度的人,使他仍然屈居底層,無人簡拔。這樣,用一箇典,旣爲彭民望佔身份,又寫出彭民望的處境,又貫注了自己深深的同情。 頷聯承上句,彭民望失意而歸,如今已是秋風蕭颯之際,他定然無力裁衣,身著粗布短服,生計艱難;而僻處一隅,落落無偶,在瑟瑟夜雨中,無比凄凉,夢中猶有寒意。這兩句對偶極工,把所懷對象放入特定的環境中,把氣候之寒冷與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猶」、「亦」兩箇虛字加重語氣,使全聯融入深沉的情中。而「秋風」、「夜雨」正是詩人們常用以寫湖南的掌故,李東陽信手拈來以懷在湖南的彭民望,使詩工中見巧,大中見細,自然而見圓熟。李東陽學唐詩的宏大與宋詩的精巧,這聯是他成功地運用。 頸聯在景語中滲人情語,設身處地,從彭民望出發,寫他所見所思。詩説,在秋風中,落葉紛飛,他定然由此而生悲,嘆年華流逝,回思已往,看盡了世情冷暖,知心朋友,寥寥無幾。一句景,一句情,但景中有情,情中見景,語調低沉,是寫彭民望,也是詩人在抒發自己的喟嘆。 尾聯歸到自己,説彭民望已失意而歸,但自己爲了衣食計,仍然淹滯京城,虛糜歲祿,無法與彭民望相對共慰寂寥。詩用「苜蓿盤」典,一是説自己清貧,無法資助他;一是説自己位卑,無法援引他,透出無可奈何的悵惘來。同時,李東陽也是在自嘆,自己滿腹經綸,未被賞識簡拔,也許彭民望的現在正是自己的將來。 李東陽在所著《麓堂詩話》中説:彭民望與他初交時,對他的詩未深許。及失志歸,李東陽寫了這首詩寄給他,彭民望讀後潸然淚下,爲之悲歌數十遍不休,對兒子説:「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論文耳!」李東陽作詩話時已居高官、執詩壇牛耳多年,所以在這兒舉此事標榜自己在詩歌上的造詣。這首詩最成功的是恰如其分地把彭民望的處境、抱負形諸於詩,自然、誠摯地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古人説詩能移情奪志,彭民望之所以讀後流淚,是因爲在詩中看見了眞實的自己,一股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這種情況下,詩的工拙已經是第二位。
李東陽

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