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蘇修撰赴闕四首

· 張載
秦弊於今未息肩,高蕭從此法相沿。 生無定業田疆壞,赤子存亡任自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秦弊:秦朝時的弊病,這裏指秦朝時嚴苛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不良制度。
  • 未息肩:沒有讓肩膀休息,意思是弊病沒有消除,負擔依舊沉重 。
  • 高蕭:此處分別指漢初的丞相(蕭何 )、曹(cān),二人相繼爲相,其治國方法遵循秦朝法律而稍加損益。這裏以「高蕭」代指他們這種沿用秦法的治理方式(高指劉邦)。
  • 赤子:這裏指百姓。

翻譯

到如今秦朝遺留的弊病依然存在沒有停歇,像漢初蕭何曹參沿用秦法的那樣的情況一直相沿到現在。百姓們沒有穩定的產業,田土疆界遭到了破壞,可憐那老百姓的生死存亡只能聽憑命運自然發展(無人在意)。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憂慮和思考。開篇「秦弊於今未息肩」 ,直接點明主題,指出秦朝遺留的弊端至今仍然困擾着社會,給民衆帶來沉重的負擔。 「高蕭從此法相沿」 ,通過歷史典故,暗指現行的政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舊有的不合理方式,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後兩句 「生無定業田疆壞,赤子存亡任自然」 將筆觸深入到廣大普通百姓的生活,寫百姓沒有安定的產業,田土疆界混亂不堪,老百姓生死存亡無人過問,反映了社會秩序的混亂以及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現實,體現出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對社會變革的期盼 。整首詩言辭質樸卻意味深刻,以古喻今,富有現實批判意義。

張載

張載

宋鳳翔郿縣人,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勸讀《中庸》,乃博覽羣書,而反求之六經。講《易》京師,遇程頤兄弟,以爲不及,於是撤坐輟講,盡棄異學。登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爲雲巖令。神宗熙寧初爲崇文院校書。尋稱疾屏居南山下,讀書講學。熙寧十年,以呂大防薦知太常禮院,以疾歸,道卒。門人慾諡明誠,後定諡獻。寧宗嘉定中賜諡明公。其學以《易》爲宗,以《中庸》爲體,以孔孟爲法。講學關中,傳其學者稱爲關學。有《正蒙》、《易說》等。 ► 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