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嘗饌北食兒女輩不能過蕪湖多魚且美僕生長澤國不可一日無此

· 王質
不得揚州蟹蛤嘗,江鄉魚味亦相當。 自從南渡爲生理,慚見東人說故鄉。 出火麥團猶雪白,带漿米飯更鵝黄。 老人日日惟須此,長笑兒郎太楚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饌(zhuàn):吃,享用食物。
  • 蕪湖:地名,在今安徽。
  • 澤國:多水的地區,水鄉。
  • 蟹蛤(gé):螃蟹和蛤蜊。
  • 生理:生計,謀生之道。
  • 出火:剛出鍋。
  • 太楚傖(cāng):「楚傖」原指南方粗鄙的人,這裏指孩子們不懂品嚐享受這些美食 。

翻譯

沒辦法品嚐到揚州的螃蟹和蛤蜊,不過江南水鄉的魚味也絲毫不遜色。 自從南渡之後以此爲生,聽到東邊的人談論故鄉都感到慚愧。 剛出鍋的麥團潔白如雪,帶着米湯的米飯呈現出鵝黃色的誘人色澤。 老人每天只需要吃這些就很滿足了,常常笑着說那些年輕的孩子們太不懂得享受這些美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江南的飲食生活以及由此產生的複雜情感。開篇將無法品嚐揚州美食與江南魚味相提並論,體現出一種生活中的無奈與對不同美食的體悟。「南渡爲生理,慚見東人說故鄉」一句,流露出南渡後謀生的滄桑感以及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一絲愧疚。詩中對食物細膩的描寫, 「出火麥團猶雪白,帶漿米飯更鵝黃」,形象生動地展示出江南家常食物的色澤,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最後以老人對兒郎不懂欣賞這些美食的「長笑」作結,增添了詩的生活情趣,也從側面反映出詩人在平淡生活中找到內心安寧與對生活細緻品味的態度,整首詩在質樸的語言中蘊含着豐富的情感和生活韻味 。

王質

王質,字景文,號雪山,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寓居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縣)。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經學家、詩人、文學家。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出生。靖康之變後,遷徙興國(今湖北陽新),二十三歲時遊太學,與張孝祥父子有往來,與九江王阮齊名,王阮說:“聽景文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名川支川,貫穿周匝,無有間斷”。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進士,張浚聘爲幕僚。虞允文聘爲幕屬。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入京爲太學正。博通經史,著《樸論》五十卷、《西征叢紀》、《雪山集》四十卷等。淳熙十六年卒。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