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九馬圖
書生兀兀園不窺,見馬豈辨騮與騅。
開圖九駿立突兀,摸索知是真龍兒。
奔雷蹴踏原野動,曳練慘錯風沙隨。
華纓金絡豈不好,矯首奮迅那容羈。
吾聞取驥如擇士,競愛妥帖驚權奇。
士懷倜儻衆論斥,馬有憔悴羣駑欺。
六閒豢養固恩厚,橫氣摧折常鳴悲。
丹青儻不逢妙手,萬世豈識真龍姿。
因思中原政格鬥,鐵騎倏忽銀山移。
著鞭安得致此物,掩畫四顧徒歔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兀兀:用心勞苦的樣子。
- 騮(liú):黑鬣、黑尾巴的紅馬。
- 騅(zhuī):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 蹴踏:踩踏。
- 華纓金絡:華麗的馬纓和馬籠頭。
- 倜儻(tì tǎng):卓異,不同尋常。
- 駑(nú):劣馬。
- 豢養:餵養。
翻譯
書生用心勞苦連園子都不看一眼,看到馬哪裏能分辨出是騮馬還是騅馬。展開圖畫九匹駿馬高高聳立很突兀,摸索着知道這是真正的龍駒啊。像奔雷一樣踩踏使原野震動,拖動的白絹在風沙中錯雜跟隨。華麗的馬纓和金籠頭難道不好,它們昂首奮進哪裏容得下羈絆。我聽說選取良驥如同選擇賢士,人們競相喜愛妥帖驚人的奇特。賢士懷抱卓異卻被衆人言論斥責,良馬顯得憔悴被羣劣馬欺負。在馬廄被餵養固然恩情深厚,但被橫暴之氣摧折常常悲鳴。如果丹青不遇到妙手,萬世怎能認識這真龍的姿態。由此想到中原正因爭鬥而混亂,鐵騎忽然間像銀山移動。揚鞭怎能得到這樣的神物,掩上畫卷四面環顧只有嘆息。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明皇九馬圖》中駿馬的描繪,表達了對人才不被賞識和埋沒的感慨與嘆息。詩中既細緻地刻畫了駿馬的姿態和神韻,如「奔雷蹴踏原野動,曳練慘錯風沙隨」,又借駿馬比喻賢士,如「士懷倜儻衆論斥,馬有憔悴羣駑欺」,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不公現象。同時,面對當時的社會局勢,表現出對無法得到傑出人才的無奈和悲哀。最後以掩畫嘆息作結,情緒深沉而複雜。全詩想象豐富,感慨深沉,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