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於幽微,流乎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盡,或積日而不能自休。蓋自鳳凰鳥獸,以至巴渝夷鬼,無不能舞能歌,以靈機自相轉活,而況吾人?奇哉清源師,演古先神聖八能千唱之節,而爲此道。初止爨弄參鶻,後稍爲末泥三姑旦等雜劇傳奇。長者折至半百,短者折纔四耳。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極人物之萬途,攢古今之千變。一勾欄之上,幾色目之中,無不紆徐煥眩,頓挫徘徊。恍然如見千秋之人,發夢中之事。使天下之人無故而喜,無故而悲。 或語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聽,或側弁而咍,或窺觀而笑,或市涌而排。乃至貴倨弛傲,貧嗇爭施。瞽者欲玩,聾者欲聽,啞者欲嘆,跛者欲起。無情者可使有情,無聲者可使有聲。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飢可使飽,醉可使醒,行可以留,臥可以興。鄙者欲艷,頑者欲靈。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可以發賓友之儀,可以釋怨毒之結,可以已愁憒之疾,可以渾庸鄙之好。然則斯道也,孝子以事其親,敬長而娛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終,少者以此長。外戸可以不閉,嗜慾可以少營。人有此聲,家有此道,疫癧不作,天下和平。豈非以人情之大竇,爲名教之至樂也哉。 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爲人美好,以遊戲而得道,流此教於人間。訖無祠者。子弟開呵時一醪之,唱羅哩連而已。予每爲恨。諸生誦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氏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師號爲得道,弟子盈天下,不減二氏,而無祠者,豈非非樂之徒,以其道爲戲相詬病耶。 此道有南北。南則崑山之次爲海鹽,吳浙音也,其體局靜好,以拍爲之節。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絶,變爲樂平,爲徽靑陽。我宜黃譚大司馬綸聞而惡之。自喜得治兵於浙,以浙人歸教其鄉子弟,能爲海鹽聲。大司馬死二十餘年矣,食其技者殆千餘人。聚而諗於予曰:「吾屬以此養老長幼長世,而清源祖師無祠,不可。」予問:「倘以大司馬從祀乎?」曰:「不敢。止以田、竇二將軍配食也。」予額之,而進諸弟子語之曰:「汝知所以爲清源祖師之道乎?一汝神,端而虛。擇良師妙侶,博解其詞而通領其意。動則觀天地人鬼世器之變,靜則思之。絶父母骨肉之累,忘寢與食。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長者食恬淡以修聲。爲旦者常自作女想,爲男者常欲如其人。其秦之也,抗之入靑雲,抑之如絶絲,圓好如珠環,不竭如清泉。微妙之極,乃至有聞而無聲,目擊而道存。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來,賞嘆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若觀幻人者之欲殺偃師,而奏《咸池》者之無怠也。若然者,乃可爲清源師之弟子,進於道矣。諸生旦其勉之,無令大司馬長嘆於夜臺,曰,奈何我死而此道絶也。」乃爲序之以記。
拼音
湯顯祖

湯顯祖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曆十一年進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後遷遂昌知縣,不附權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爲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 ► 1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