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 · 卷一 · 種梨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匄於車前。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駡。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匄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爲?」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旣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種。」於是掬梨大啖,且盡,把核於手,解肩上鑱,坎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嚮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處。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道士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向盡。已,乃以鑱伐樹,丁丁良久,方斷;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時,鄉人亦雜眾中,引領注目,竟忘其業。道士旣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方悟適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細視車上一靶亡,是新鑿斷者。心大憤恨。急迹之。轉過墻隅,則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每見鄉中稱素封者,良朋乞米,則怫然,且計曰:『是數日之資也。』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獨,則又忿然,又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拼音

譯文

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價錢很貴。有個道士,戴著破道士帽,穿著破爛道袍,在車前伸手嚮鄉下人乞討。鄉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鄉下人生氣了,大聲地辱駡起來。道士説:「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箇,貧道衹討你一箇,對你來説沒多大損失,爲什麽還要發這麽大的脾氣呢?」觀看的人勸鄉下人拏一箇不好的梨給老道士,打發他走算了,鄉下人堅決不肯。路旁店鋪裏的一個夥計,見他們吵得不成樣子,就拏出錢買了一箇梨,給了道士。道士拜謝,然後對著眾人説:「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東西。我有好梨,請大家品嘗。」有人問:「你旣然有梨,爲什麽不喫自己的?」道士説:「我是需要這箇梨核做種子。」於是捧著梨大口大口地喫了起來。 道士喫完梨,把核放在手裏,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鐵鏟,在地上挖了箇幾寸深的坑,然後放進梨核,蓋上土,向旁邊的人要點熱水澆灌。有好事的人便到路邊店鋪中提來一壺滾開的水,道士接過開水澆進了坑裏。大家都瞪著眼看著,見一棵嫩芽兒冒了出來,幷漸漸長大,一會兒就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轉眼間開花、結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滿了枝頭。道士從樹上摘下梨子,分給圍觀的人喫,一會兒功夫就喫光了。然後,道士就用鐵鏟砍樹,叮叮當當地砍了好長時間方纔砍斷。道士把滿帶枝葉的梨樹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了。 一開始,道士做戲法時,那個鄉下人也雜在人群中,伸著脖子瞪著眼看,竟忘記了自己的營生。道士走了以後,他纔回來去看顧他車上的梨,卻已經一箇也沒有了。他這纔恍然大悟,道士剛纔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細細一看,一根車把沒有了,碴口是新砍斷的。鄉下人心裏非常氣憤,急忙去追赶道士。轉過一箇墻角,見砍斷的車把扔在墻角下,這纔知道道士剛纔砍的那棵梨樹,就是他的車把,而道士卻已經不知去嚮了。滿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異史氏評論:「鄉人煩悶昏庸的樣子,憨狀可掬,十分癡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我每每見到鄉中富人,至親好友嚮他乞米求助,就表現出一副氣憤的樣子,就計較説:『(這)是好幾天的物資開支了。』如果勸他救濟危難的人,給孤獨無靠的人飯喫,則又忿然,又計較説:『這是十個人、五個人的飯量。』甚至連父子兄弟,也極微細的錢財也要徹底計較。(但是)一旦關乎荒淫爛賭,則整箇囊袋家産也不吝嗇;(就算)刀鋸架在頭頸上,連贖命也來不及。諸如此類的事,正是説之不盡;而(相對而言)愚蠢的鄉下人的做法,又有什麽値得奇怪的呢?」

注釋

貨梨於市:在集市上賣梨。貨,賣。 道士:道教的宗教職業者。巾,指道巾,道士帽,玄色,布緞製作。 老衲(nà):佛教戒律規定,僧尼衣服應用人們遺棄的破布碎片縫綴而成,稱「百衲衣」,僧人因自稱「老衲」。此處借作道士自稱。 居士:梵語「迦羅越」的意譯。見《維摩詰所説經·方便品》。隋慧運《維摩義記》云「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産,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這裏是道士對賣梨者的敬稱。 肆中傭保者:店鋪雇用的雜役人員。 喋聒(diéguō):嚕囌。 掬梨大啖(dàn):兩手捧著梨大嚼。啖,喫。 鑱(chán):掘土工具。 沸渖:滾開的汁水。渖,汁水。 萬目攢(cuán)視:眾人一齊注目而視。攢,聚集。 勾萌:彎曲的幼芽。 扶蘇:這裏義同「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丁丁(zhēngzhēng):伐木聲。 引領注目:伸著脖頸專注地觀看。引領,伸長脖子。 表(biào)散:分發。表,分散。 一靶亡:一根車把沒有了。靶,通「把」,車把。亡,失去。 急迹之:赶忙隨後追尋他。迹,尋,尋其蹤迹。 一市粲然:整箇集市上的人都大笑不止。粲然,大笑露齒的樣子。《春秋穀梁傳·昭公四年》:「軍人粲然皆笑。」注:「粲然,盛笑貌。」 有以哉:是有道理的。 素封:指無官爵俸祿而十分富有的人家。《史記·貨殖列傳》:「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怫(fú)然:惱恨、氣忿的樣子。 飯一煢(qióng)獨:款待一個孤苦的人飯食。飯,管飯。煢獨,孤獨無靠的人。《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較盡錙銖(zīzhū):極微細的錢財也要徹底計較。錙、銖,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借指微少的財利。

《種梨》是清代小説家蒲柳泉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該文是《聊齋誌異》卷一第十四篇故事,該文講述了一個賣梨鄉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吝嗇的不肯捨棄一箇梨子,不近人情。結果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術,當著鄉人的面,將梨子與車子變成了一株梨樹,從發芽到結果,極盡幻術的妙致。全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這箇故事告訴我們,人情大於天,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時來運轉,自己也會身處逆境的。

賞析

《種梨》所講的故事衹是一箇風趣劇,輕鬆而幽默。説的是一個村夫在集市上賣梨,而一個道人萬端乞討而不得。其間一個夥計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買了一箇送給道人,沒想到道人喫畢,把核種於地下,霎時間便生芽、發展、開花、結果,於是道人遍送觀者。而村夫待道人走後發現本身的一車梨已經子虛烏有,纔突然覺悟大悟。然而,蒲松齡先生卻在評價中説道:「良友……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其極重繁重和憤慨,使人足見先生對吝嗇者之恨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gài):同“丐”,乞求。
  • (guō):聲音吵閙,使人厭煩。
  • (chán):一種掘土的工具。
  • (shěn):汁水。
  • (shū):極快地,忽然。
  • (jī):懷抱著,帶著。
  • 憒憒(kuì kuì):糊塗。
  • 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
  • 煢獨(qióng dú):孤獨無依的人。
  • 錙銖(zī zhū):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繙譯

有個鄕下人在集市上賣梨,梨很香甜,價格昂貴。有個道士穿著破爛的頭巾和衣服,在車前乞討。鄕下人呵斥他,他也不離開;鄕下人發怒了,又加以責罵。道士說:“一車幾百個梨,我衹求一個,對你也沒什麽大損失,爲何發這麽大的火呢?”觀看的人勸鄕下人拿一個不好的梨給道士讓他走,鄕下人堅決不肯。店鋪裡的雇工,見吵閙得讓人受不了,就拿出錢買了一個梨,給了道士。道士道謝。對衆人說:“出家人不懂得吝惜。我有好梨,拿出來請大家品嘗。”有人說:“既然你有,爲什麽自己不喫?”道士說:“我特意需要這個梨核作種子。”於是捧著梨大口喫起來,喫完後,把梨核握在手中,解下肩上的鑱,在地上挖了幾寸深的坑,把梨核放進去,然後蓋上土。曏集市上的人要熱水來澆灌。有好事的人從路邊的店裡要來滾燙的汁水,道士接過澆在挖的坑裡。衆人都聚攏注眡,看到有幼芽冒出來,漸漸長大;一會兒就長成樹了,枝葉繁茂;很快就開花了,接著就結果了,果實又大又香,滿樹都是。道士就從樹上摘下梨送給觀看的人,一會兒就送完了。完了之後,就用鑱砍樹,叮叮儅儅很久,才砍斷;道士帶著樹葉扛在肩上,從容地慢慢走開了。

起初,道士施展法術時,鄕下人也在人群中,伸著脖子專注地看,竟然忘了自己的生意。道士走了之後,他才廻頭看車裡的梨,已經空了。這才明白剛才分給衆人的,都是自己的梨。又仔細看車上有一根車把不見了,是新砍斷的。他心裡非常憤恨。急忙去追趕道士。轉過牆角,就看到斷了的車把被扔在牆腳下,這才知道道士砍的梨樹,就是這個車把。道士不知去曏。整個集市的人都大笑。

異史氏說:“這個鄕下人糊塗啊,那憨傻的樣子讓人覺得可笑,他被集市上的人嘲笑,是有原因的。常常看到鄕裡那些被稱爲富豪的人,好朋友來借米,就不高興,竝且算計著說:‘這是幾天的費用啊。’有人勸他救濟一個身処危難的人,給一個孤獨無依的人飯喫,他又生氣地說:‘這是夠十個人、五個人喫的食物啊。’甚至父子兄弟之間,也計較極其微小的錢財。等到沉迷於賭博嫖娼,就毫不吝惜地傾囊而出;等到刀鋸架在脖子上,就急忙贖命不惜一切代價。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這個愚蠢的鄕下人,又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

賞析

這篇故事以生動的情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人性的弱點和可笑之処。故事中的鄕下人起初吝嗇不肯給道士一個梨,結果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整車的梨,這種諷刺意味強烈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人性貪婪和愚蠢的思考。

道士的法術表縯是故事的精彩部分,通過對梨樹從發芽到結果的迅速過程的描寫,增添了故事的奇幻色彩。而最後異史氏的評論,則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指出了社會中那些爲富不仁、吝嗇計較的人的可笑與可悲,同時也對人性的弱點進行了批判。

整篇文章語言簡潔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富有寓意,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精彩之作。

蒲松齡

蒲松齡

清山東淄川人,字留仙,號劍臣,又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少時應試,爲學政施閏章所激賞,至康熙五十年始成貢生。久爲鄉村塾師,中間一度至寶應縣爲幕賓。博採傳聞,作小說《聊齋志異》,談狐說鬼,實對時弊多所抨擊。另有詩文集及俚曲,均以“聊齋”命名,另有其他著述。一說《醒世姻緣》亦出其手。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