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上座帖
注釋
序
賞析
註釋
- 諸上座:佛教用語,指受尊敬的佛教徒。
- 伊:他。
- 委悉:完全瞭解。
- 揔(zǒng):同「總」。
- 審諦:仔細、審慎。
- 藉(jiè):憑藉。
- 諦(dì)。
- 幡(fān)。
翻譯
各位上座是隻想耍嘴皮子,還是別有企圖,恐怕他們執着。且執着什麼呢?是執着於道理,執着於事情,執着於色相,執着於空相。如果是道理,道理又怎麼能執着?如果是事情,事情又怎麼能執着?執着於色相、空相也是如此。我平常對各位上座說,十方諸佛、十方的善知識時常伸出手。各位上座時常去接,十方諸佛、諸善知識伸出手之處應當完全弄明白。哪裏是各位上座接手之處,最好能領會理解。不要還沒領會,不要說總是都要圓滿地去獲取。各位上座在外遊歷參學,也需要仔細審慎,用些精力,不要只是憑藉少許智慧就虛度時光,我在衆人中見到這樣的太多了。古代聖人所見到的各種境界,只見到自己的心。祖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說風動、幡動的是心動。只要這樣去領會就好,另外沒有比親近自己內心更親近的地方了。僧人問:如何是不生不滅的心?回答他說:哪個是生滅的心?僧人說:無奈學人看不見。對他說:你如果看不見,那不生不滅的也不是。又問:承蒙教誨說佛用一種音聲演說佛法,衆生隨類別各自得到理解,學人怎麼理解?回答他說:你這麼理解前面的問題已經是不理解古人的話了,爲什麼。卻對他說:你很理解,哪裏是他理解的地方,難道是在他的份中就指點給他,難道是因爲他不會問,卻反過來針對他麼?肯定不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錯誤領會。除了這兩個情況,另外又如何商量?各位上座如果領會得這話,就領會得了各位聖人總持的門道,又怎麼領會?如果領會得一音演說,不領會得隨類各解,怎麼說難道是有過錯還是沒有過錯,不要錯誤領會爲好。既然不這樣去領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要有個着落才行,每天白白地來來去去,又不符合人事,一定要探究道眼才行。古人說一切聲音是佛聲,一切顏色是佛色,爲何不這樣去領會。
賞析
這段文辭是對佛法修行的探討和闡述。它強調不要執着於表面的東西,無論是道理、事情、色相還是空相。提醒修行者要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諦,不能只停留在言語和表面現象上。文中提到了古人對於心的見解以及對佛法教義的領會,如「不是風動、幡動,心動」等觀點,突出了內心的重要性。還就修行者對佛法的理解和疑問進行了迴應和探討,指出要正確領會、避免錯誤理解。整體行文富有哲學思辨和對修行境界的深入思考,展現了對佛法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但需注意的是,這是佛教的專業內容,對於其理解和體會因個人的信仰和修行背景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