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上座帖

諸上座為復只要弄唇嘴,為復別有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麼?為復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麼生執?若是事,事且作麼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常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常垂手。諸上座時常接手,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麼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有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眾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憑麼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云: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何處是伊解處,莫是於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為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麼?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麼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憑麼道莫是有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憑麼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有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麼會取。
拼音

注釋

釋文出處為《古書畫過眼要錄》。黃庭堅在帖後另附有一段為「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會拍。盲小鬼子往往見便下口,如瞎驢吃草樣。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䆫淨几,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谷老人書。」

《諸上座帖》,紙本、草書,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爲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今江蘇南京)僧人文益的語錄,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賞析

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繮,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黃庭堅《山谷自論》雲:“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爲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在《語錄》後黃氏又作大字行楷書自識一則,結字內緊外鬆,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備二體,相互映襯,尤爲罕見,是其晚年傑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諸上座:佛教用語,指受尊敬的佛教徒。
  • :他。
  • 委悉:完全瞭解。
  • (zǒng):同「總」。
  • 審諦:仔細、審慎。
  • (jiè):憑藉。
  • (dì)。
  • (fān)。

翻譯

各位上座是隻想耍嘴皮子,還是別有企圖,恐怕他們執着。且執着什麼呢?是執着於道理,執着於事情,執着於色相,執着於空相。如果是道理,道理又怎麼能執着?如果是事情,事情又怎麼能執着?執着於色相、空相也是如此。我平常對各位上座說,十方諸佛、十方的善知識時常伸出手。各位上座時常去接,十方諸佛、諸善知識伸出手之處應當完全弄明白。哪裏是各位上座接手之處,最好能領會理解。不要還沒領會,不要說總是都要圓滿地去獲取。各位上座在外遊歷參學,也需要仔細審慎,用些精力,不要只是憑藉少許智慧就虛度時光,我在衆人中見到這樣的太多了。古代聖人所見到的各種境界,只見到自己的心。祖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說風動、幡動的是心動。只要這樣去領會就好,另外沒有比親近自己內心更親近的地方了。僧人問:如何是不生不滅的心?回答他說:哪個是生滅的心?僧人說:無奈學人看不見。對他說:你如果看不見,那不生不滅的也不是。又問:承蒙教誨說佛用一種音聲演說佛法,衆生隨類別各自得到理解,學人怎麼理解?回答他說:你這麼理解前面的問題已經是不理解古人的話了,爲什麼。卻對他說:你很理解,哪裏是他理解的地方,難道是在他的份中就指點給他,難道是因爲他不會問,卻反過來針對他麼?肯定不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錯誤領會。除了這兩個情況,另外又如何商量?各位上座如果領會得這話,就領會得了各位聖人總持的門道,又怎麼領會?如果領會得一音演說,不領會得隨類各解,怎麼說難道是有過錯還是沒有過錯,不要錯誤領會爲好。既然不這樣去領會說一音演說,隨類得解。要有個着落才行,每天白白地來來去去,又不符合人事,一定要探究道眼才行。古人說一切聲音是佛聲,一切顏色是佛色,爲何不這樣去領會。

賞析

這段文辭是對佛法修行的探討和闡述。它強調不要執着於表面的東西,無論是道理、事情、色相還是空相。提醒修行者要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諦,不能只停留在言語和表面現象上。文中提到了古人對於心的見解以及對佛法教義的領會,如「不是風動、幡動,心動」等觀點,突出了內心的重要性。還就修行者對佛法的理解和疑問進行了迴應和探討,指出要正確領會、避免錯誤理解。整體行文富有哲學思辨和對修行境界的深入思考,展現了對佛法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但需注意的是,這是佛教的專業內容,對於其理解和體會因個人的信仰和修行背景而不同。

文益

文益

五代僧。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即削髮於新定智通院。南唐國君李昪迎住報恩禪院,署號淨慧。卒諡大法眼。 ► 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