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畫石頭的筆法像似書法的飛白體,畫樹木的筆法像似書法的籀文。 畫寫意竹特別是竹葉需要通曉“八 法”。如果有人要理解、領悟這一點,就必須知道書法與繪畫在遠古時代本來是同爲一體的,至今使用的筆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
注釋
飛白 :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多具側鋒效果。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有一種特殊的表現效果,蔡邕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寫方法,用筆若飛,其間絲絲露白,如枯筆所致,卻是刻意而爲。現今留存最有名的飛白書作品是武則天所寫的《太子昇仙碑》。
籀(zhòu): 古代的一種字體。中國春秋戰國時流行於秦國,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稱“大篆”。
八法 :永字八法。
序
題詩的這幅《秀石疏林圖》可以看出,坡石的勾皴以側鋒斫掃,蒼勁的筆道中絲絲露白,正是典型的“飛白”書體;枯木則筆筆中鋒,點劃凝重,曲折重迭,頓挫有致,顯出篆籀的意趣;寫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勁利而有彈性,撇葉用八分法,豐腴而又敦實,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永字八法”,枝葉紛披,搖曳生姿。整個描繪,以輕重疾徐的筆勢,配合了乾溼濃淡的墨彩,來攝取對象的形質、態勢、情趣,樸實利落中,特別顯得格局宏敞,意象高華。圖上題詩即是趙孟頫對於書畫同源的見解,他認爲畫石頭、樹木和竹子,以及蘭花、梅花,都跟書寫漢字的機理有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