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

火數四百炎靈銷,誰其代者當塗高。 窮奸極酷不易取,始知文章基扃牢。 坐揮長喙啄天下,豪傑競起如蝟毛。 董呂傕汜相繼死,紹術權備爭咆咻。 力彊者勝怯者敗,豈較才德爲功勞。 然猶到手不敢取,而使螟蝗生蝮蜪。 子丕當初不自恥,敢謂舜禹傳之堯。 得之以此失亦此,誰知三馬食一槽。 當其盛時爭意氣,叱吒雷雹生風飆。 干戈戰罷數功閥,周蔑方召堯無皋。 英雄致酒奉高會,巍然銅雀高岧岧。 圓歌宛轉激清徵,妙舞左右回纖腰。 一朝西陵看拱木,寂寞繐帳空蕭蕭。 當時淒涼已可嘆,而況後世悲前朝。 高臺已傾漸平地,此瓦一墜埋蓬蒿。 苔文半滅荒土蝕,戰血曾經野火燒。 敗皮弊網各有用,誰使鐫鑱成凸凹。 景山筆力若牛弩,句遒語老能揮毫。 嗟予奪得何所用,簿領朱墨徒紛淆。 走官南北未嘗舍,緹襲三四勤緘包。 有時屬思欲飛灑,意緒軋軋難抽繰。 舟行屢備水神奪,往往冥晦遭風濤。 質頑物久有精怪,常恐變化成靈妖。 名都所至必傳玩,愛之不換魯寶刀。 長歌送我怪且偉,欲報慚愧無瓊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炎靈:指漢朝。
  • 當塗高:三國魏的代稱。
  • 扃(jiōng):門閂。
  • 傕(jué):李傕。
  • 汜(sì):郭汜。
  • 咆咻(páo xiū):叫囂。
  • 蝮蜪(fù táo):害蟲。
  • :曹丕。
  • 銅雀:銅雀臺。
  • 岧岧(tiáo tiáo):高峻的樣子。
  • 清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
  • 苔文:苔蘚的紋理。
  • 鐫(juān)鑱(chán):雕刻用的工具。

翻譯

漢朝歷經四百年最終覆滅,是誰取代它建立了當塗高(曹魏)。極盡奸詐兇暴也不容易取得政權,才知道文章纔是牢固的根基。(曹魏)肆意揮舞長喙啄食天下,豪傑紛紛奮起如同刺蝟的刺那樣衆多。董卓、李傕、郭汜相繼死去,袁紹、袁術、孫權、劉備爭相叫囂。力量強大的獲勝怯懦的失敗,哪裏是比較才德來論功勞。然而最終到手了也不敢完全擁有,反而讓害蟲滋生。曹丕當初不知道羞恥,竟敢說舜禹那樣傳給堯。因爲這個得到天下也因爲這個失去,誰知道三馬同槽的事呢。在其興盛時爭相意氣風發,呵斥怒吼如雷雹生出狂風。戰爭結束數功勞和門閥,周公、孔子、召公、唐堯、皋陶都被輕視。英雄聚在一起設酒宴辦盛大宴會,巍峨的銅雀臺高高聳立。歌聲宛轉激昂清徵之音,美妙的舞蹈左右有纖細的腰肢舞動。有朝一日在西陵看到高大的樹木,寂寞的繐帳空空蕩蕩冷冷清清。當年的淒涼已經讓人感嘆,更何況是後來的人悲嘆前朝。高高的樓臺已傾斜逐漸變爲平地,這古瓦一旦墜落就被埋在蓬蒿之中。苔蘚的紋理已半滅被荒土侵蝕,曾有戰爭的血被野火燒過。破舊的皮和損壞的網都各有用處,是誰讓它被雕刻成有凹凸的形狀。景山文筆的力量如同牛弩,句子遒勁語言老到還能揮筆寫字。可嘆我得到這古瓦又有什麼用,只是在官府文書中徒然混亂。我在南北爲官從未捨棄它,用三四層緹襲仔細包裹。有時想要表達思緒盡情揮灑,思緒卻像軋軋作響難以抽出絲線般不暢。行船時屢次防備水神搶奪,往往在昏暗時遭遇風浪。質地愚頑的東西時間久了就有精怪,常常擔心它變化成有靈性的妖怪。有名的城市到了必定會流傳賞玩,喜愛它到不願換魯地的寶刀。長歌送我這奇怪又偉大的東西,想報答卻慚愧沒有美玉。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一塊遺古瓦硯展開,通過它來追溯歷史,感慨朝代的興衰更替。詩中描述了從漢朝到三國時期的紛爭與變幻,表現出權力爭奪的殘酷與無常。同時描繪了當時的英雄聚宴、歌舞等場景,對比後來的衰敗和淒涼,體現出歷史的滄桑。詩中還提到了景山文筆的厲害以及自己對古瓦硯的珍視和複雜情感。整體語言豐富生動,用典較多,在詠物的同時,蘊含着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現了歐陽修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歷史洞察力。

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