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 潤州和元素

· 蘇軾
玉笙不受朱脣暖,離聲悽咽胸塡滿。遺恨幾千秋,恩留人不留。 他年京國酒,泫淚攀枯柳。莫唱短因縁,長安遠似天。
拼音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宋史·樂志》:「女弟子舞隊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幷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正音譜》注「正宮」。唐蘇德祥《杜陽雜編·巻下》:「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有二龍,鱗鬛(liè)爪角悉備。明霞錦,云鍊水香麻以爲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間,而美麗於中國之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製《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北宋·孫孟文《北夢瑣言·巻四·温李齊名》:「温庭雲,字飛卿,或云作『筠』字,舊名岐,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曰『温李』。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毎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多爲鄰鋪假手,號曰救數人也。而士行有缺,縉紳簿之。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云「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宣宗嘗賦詩,上句有『金歩搖』,未能對,遣未第進士對之。庭雲乃以『玉條脫』續也,宣宗賞焉。又藥名有『白頭翁』,温以『蒼耳子』爲對,他皆此類也。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假其新撰密進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於人,由是疎之。温亦有言云:『中書堂内坐將軍。』譏相國無學也。」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五·〈菩薩蠻〉》云:「《菩薩蠻》,《南部新書》及《杜陽雜編》云:『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遂製此曲。當時倡優李可及作菩薩蠻隊舞,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大中迺宣宗紀號也。《北夢瑣言》云:『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假温飛卿新撰密進之,戒以勿泄,而遽言於人,由是疎之。』温詞十四首,載《花間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製蓋止此,則其舞隊,不過如近世傳踏之類耳。」按温詞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句,名《重疊金》。南唐李後主詞名《子夜歌》,一名《菩薩鬘》。韓澗泉詞有「新聲休寫花間意」句,名《花間意》。又有「風前覓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斷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晩雲烘日南枝北」句,名《晩雲烘(hōng)日》。此調爲雙調小令,以五七言組成,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之情感,歴來名作極多。 「潤州和元素」: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感舊」。 潤州:龍楡生箋引《元和郡縣志》:「潤州東有潤浦口,因以名。」又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六十二·鎭江府》:「隋開皇十五年置潤州,唐天寶元年改丹陽郡。宋仍曰潤州丹陽郡,開寶八年改鎭江軍。」 元素:楊繪,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字元素,號無爲子。宋仁宗皇祐五年(西元一〇五三年)進士。通判荆南府,遷開封府推官,知眉州,徙興元府,皆有治聲。宋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誥、知諫院。與宰相曾魯公忤,改兼侍讀,元素以「諫官不得其言則去」,不拜。熙寧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擢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二百二十》)。免役法行,元素陳十害,忤王介甫,罷知亳州。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六月,自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移知杭州,八月到任。再爲翰林學士。貶荆南節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舉太平觀,起知興國軍。宋哲宗卽位,復天章閣待制,再知杭州。元祐三年(西元一〇八八年)卒於任,年六十二。有《群經索蘊》、《無爲編》、《西垣集》等。事見《范太史集·巻三十九·天章閣待制楊公墓誌銘》,《宋史·巻三百二十二·楊繪傳》。 「玉笙不受朱脣暖」句:傅子立注:「陸罕《笙詩》:『響合絳脣吹。』」劉尚榮按:「詩見《初學記·巻十六·〈樂部·笙·詩〉》、《文苑英華·巻二百十二·〈音樂·笙〉》。《藝文類聚·巻四十四·〈樂部·笙·詩〉》引作梁陸罩《詠笙詩》。」龍楡生箋引唐·李義山《銀河吹笙》詩:「悵望銀河吹玉笙。」 朱脣:《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珠脣」,義遜。 千秋:傅注本作「千愁」,龍楡生校:「作『愁』誤。」今據元延祐本、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改。 恩留:元延祐本作「心留」。 「泫淚攀枯柳」句:傅子立注:「桓溫自江陵北伐,行至金城,見少爲琅邪太守時種柳,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劉尚榮按:「事詳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爲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龍楡生箋引《晉書·巻九十八·桓温傳》:「温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見少為琅邪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泫淚,元延祐本作「墮淚」。 「莫唱短因縁」句:傅子立注引「鮑生者,有妾二人。遇外弟韋生有良馬。鮑出妾爲酒勸韋,韋請以馬換妾。鮑許以抱胡琴者,仍命歌以送韋酒。旣而妾又歌以送鮑酒,歌曰:『風颭荷珠難暫圓,多生信有短姻縁。西樓今夜三更月,還照離人泣斷絃。』」劉尚榮按:「事詳《太平廣記·巻三百四十九·韋鮑生妓》引《纂異記》:『酒徒鮑生,家富畜妓。開成初,行歴陽道中,止定山寺,遇外弟韋生下第東歸,同憩水閣。鮑置酒,酒酣,韋謂鮑曰:「樂妓數輩焉在?得不有攜者乎?」鮑生曰:「幸各無恙,然原本「然」上有「挈」字,據明鈔本刪滯維陽日,連斃數駟,後乘旣缺,不果悉從。唯與夢蘭、小倩倶,今亦可以佐歡矣。」頃之,二雙鬟抱胡琴方響而至,遂坐韋生、鮑生之右,摐絲擊金,響亮溪谷。酒闌,鮑謂韋曰:「出城得良馬乎?」對曰:「予春初塞遊,自鄜坊歴烏延,抵平夏。止靈武而回。部落駔駿獲數疋,龍形鳳頸,鹿頸鳧膺,眼大足輕,脊平肋密者,皆有之。」鮑撫掌大悅,乃停杯命燭,閲馬於輕檻前數匹,與向來誇誕,十未盡其八九。韋戲鮑曰:「能以人換,任選殊尤。」鮑欲馬之意頗切,密遣四絃,更衣盛粧,頃之乃至。命捧酒勸韋生,歌一曲以送之云:「白露濕庭砌,皓月臨前軒。此時頗留恨,含思獨無言。」又歌《送鮑生酒》云:「風颭荷珠難暫圓,多生信有短姻縁。西樓今夜三更月,還照離人泣斷絃。」』又南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巻五十二·孟東野》:『世傳韋鮑二生以妾換馬之事云。韋生下第東歸,同憇水閣。鮑有美妾,韋有良馬。鮑以夢蘭、小倩佐歡。飲酣停盃,閲馬軒檻。韋曰:「能以人換,任選殊尤。」鮑欲馬之意頗切,宻遣四絃,更衣盛裝,頃之而至。乃命勸韋酒歌云:「白露濕庭砌,皓月臨前軒。此時去留恨,含思獨無言。」又歌《送鮑生酒》云:「風颭荷珠雖暫圎,多生信有短因縁。西橋今夜三更月,還照離人泣斷絃。」』」 「長安遠似天」句:傅子立注:「晉明帝幼而聰慧,年數歳,坐元帝膝上。屬長安使來,元帝因問明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宴羣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劉尚榮按:「事詳《世説新語·夙惠》、《晉書·巻六·明帝本紀》。間者,珍重閣本作『昨者』,《世説新語》作『昨日』,《晉書》作『間者』,皆可通,而傅注似録自《晉書》。」龍楡生箋引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歳,坐元帝厀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羣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晉書·巻六·明帝本紀》:「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爲元帝所寵異。年數歳,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羣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笙(shēng):用美玉裝飾的笙。
  • 離聲:離別的樂聲或歌聲。
  • 淒咽:形容聲音悲涼嗚咽。
  • 京國:京城。

繙譯

那玉笙不被紅脣溫煖,離別的樂聲淒切嗚咽,讓我心中充滿悲傷。這遺恨怕是要持續幾千年,心想要畱人,可人卻還是要走。 將來在京城飲酒時,我或許會攀著乾枯的柳樹落淚。不要唱那緣分短暫的曲子,長安遙遠得就像在天邊。

賞析

這首詞以簡潔而深情的語言,表達了離別的痛苦和對離去之人的思唸,以及對未來重逢的不確定感。上闋通過“玉笙不受硃脣煖”“離聲淒咽胸填滿”的描寫,形象地表現出離別的哀傷,“遺恨幾千鞦。心畱人不畱”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遺憾和無奈。下闋“他年京國酒。墮淚攀枯柳”設想了未來在京城飲酒時的悲傷情景,“莫唱短因緣。長安遠似天”則表達了對緣分短暫的感慨和對長安的遙遠之感,反映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和迷茫。整首詞情感真摯,意境淒涼,讓人感受到離別的沉重和對未來的擔憂。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