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鄕子 · 贈行

· 蘇軾
旌旆滿江湖,詔發樓船萬舳艫。投筆將軍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 粉淚怨離居,喜子垂窗報捷書。試問伏波三萬語,何如,一斛明珠換緑珠。
拼音

注釋

南鄕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鄕》、《蕉葉怨》。《金奩集》入「黃鐘宮」。原爲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兩平韻,三仄韻,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後蜀歐陽炯,此詞牌卽以歐陽炯《南鄕子》爲正體。馮正中、李德潤倶本此添字。雙調者始自南唐馮正中詞。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闋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者。其定格爲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闋各四平韻,一韻到底。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 「贈行」: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兹從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朱彊邨注:「案二詞一賦胡琴,一送元素,所謂『各賦一首』也。」另一首見《南鄕子·裙帶石榴紅》,鄭瘦碧於此詞頗有異議,見該闋校證。 樓船、舳艫:傅子立注:「漢武帝征南越、東甌,始置樓船、戈船將軍之號。建武時,嘗以劉隆爲樓船將軍,副馬援討交趾。《漢紀》:『舳艫千里。』注:『舳,船後也。艫,船前頭也。』」劉尚榮按:「樓船、戈船將軍參見《漢書·巻六·武帝本紀》『元鼎五年』紀事。又《後漢書·巻二十二·劉隆傳》:『明年(建武十七年),復封爲扶樂鄕侯,以中郎將副伏波將軍馬援擊交阯蠻夷徵側等,隆別於禁谿口破之,獲其帥徵貳,斬首千餘級,降者二萬餘人。』《後漢書·巻二十四·馬援傳》:『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眞、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爲王。於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爲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阯。』,知時拜『樓船將軍』爲段志,非劉隆,傅注誤。另《漢書·巻六·武帝本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顏師古引李斐注:『舳,船後也。艫,船前頭也。』」 投筆將軍:傅子立注:「漢班超爲人有大志,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乎?』」劉尚榮按:「事詳《後漢書·巻四十七·班超傳》。」 帕首腰刀:傅子立注引唐·韓昌黎《送鄭尚書序》:「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隸嶺南節度府,其四十餘分四府,府各置帥,然獨嶺南節度爲大府。……大府帥或道過其府,府帥必戎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袴鞾迎郊。及既至,大府帥先入據館,帥守屛,若將趨入拜庭之爲者;大府與之爲讓,至一再,乃敢改服,以賓主見。」 離居:傅子立注引《禮記·檀弓上》:「吾離群索居,亦已久矣。」 喜子:傅子立注:「《西京雜記》:『蜘蛛集而百事喜。』,故俗以蜘蛛爲喜子。」劉尚榮按:「參見《西京雜記·巻三·樊噲問瑞應》。又《爾雅·釋蟲》:『蠨蛸(xiāo shāo),長踦(qī)。』郭景純注:『小蜘蛛長脚者,俗呼爲喜子。』」 伏波:傅子立注:「漢建武十七年,交趾女子徵側反,自立爲王。拜馬援爲伏波將軍,討之。嶠南悉平。援奏言:『交趾西于縣戸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里,請分爲封溪、望海二縣。』詔許之。」劉尚榮按:「事詳《後漢書·巻二十四·馬援傳》:『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眞、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爲王。於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爲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阯。軍至合浦而志病卒,詔援並將其兵。遂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里。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援追徵側等至禁谿,數敗之,賊遂散走。明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封援爲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爲郡掾史,守墳墓,鄕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眞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援奏言:「西于縣戸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里,請分爲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緑珠:傅子立注:「《嶺表録異》:『緑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質,石季倫爲交阯採訪使,以珍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耆老傳》云:「汲此井飲者,誕女性多美麗。」閭里有識者以美色無益於時,因以巨石塡之。爾後雖時有產,或《太平廣記》引作「女」,義勝端嚴,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異哉!』」劉尚榮按:「唐·劉恂《嶺表録異·巻中》:『白州有一派水,出自雙水山,合容州江,呼爲緑珠。井在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貎,石季倫爲交趾採訪使以眞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別見《太平廣記·巻三百九十九·〈井·緑珠井〉》引《嶺表録異》:『緑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爲交趾採訪使,以圓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耆老傳》云,「汲飲此水者,誕女必多美麗。」里閭有識者,以美色無益於時,遂以巨石塡之。爾後雖時有產女端嚴,則七竅四肢多不完全。異哉!』並注云:「州界有一流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畔爲緑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村,村蓋取美人生當名矣。」又,傅注中『阯』亦作『趾』,見《正字通》。」北宋·樂子正《緑珠傳》:「緑珠者,姓梁,白州博白縣人也。……晉石崇爲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三斛致之。……今白州有一派水,自雙角山出,合容州江,呼爲緑珠江。亦猶歸州有昭君灘,昭君村,昭君場;吳有西施谷,脂粉塘:蓋取美人出處爲名。又有緑珠井,在雙角山下。《耆老傳》云:『汲此井飲者,誕女性多美麗。』里閭有識者以美色無益於時,因以巨石鎭之。爾後雖有產女端妍者,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異哉!」

《南鄕子》中譏諷迂儒,贊揚「帕首腰刀」的勇士,《陽關曲·贈張繼願》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鄕」的惋惜,都充滿髙昂豪放的精神,這在中唐以來,不僅詞中沒有,詩中也很少有。 《南鄕子·贈行》中的「投筆將軍」、《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中的謝安石、《滿江紅·江漢西來》中的「狂處士」的禰正平、《滿庭芳·歸去來兮》中的俠士馮諼,一系列鮮明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東坡政治落空,報國無門的悲憤與心繫家國的赤子情懷激烈碰撞的産物。其髙尙偉大的人格,光照千古,那一首首激蕩豪情的詞作,成爲後世蔚為大觀的南宋愛國詞派的濫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旆(jīng pèi):旗幟的縂稱。
  • 舳艫(zhú lú):指船衹首尾相接。
  • 迂儒:指迂腐的儒生。
  • 帕首:裹頭之巾。

繙譯

那旗幟遍佈江湖之上。朝廷下詔派出衆多戰船,船衹相連。投筆從戎的將軍因此嘲笑我,說我是個迂腐的儒生。裹著頭巾,腰珮寶刀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妻子因與我分離而落淚埋怨。高興的是兒子在窗邊傳來捷報。試問那伏波將軍的三萬話語,又能怎樣呢?即使用一斛明珠去換綠珠,也未必能如願以償。

賞析

這首詞上闋通過描寫江湖上的戰船和將軍對“我”的嘲笑,表現出一種尚武的精神和對傳統儒生形象的反思。下闋則從妻子的怨別和兒子的捷報,展現出家庭的情感和對功名利祿的思考。整首詞既有對軍事的描繪,又有對家庭情感的關照,反映了囌軾複襍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的多種思考。詞中運用對比和反問的手法,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