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裡馀。
【其一】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拼音
序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爲七言絕句。這兩首詩少有被同選的,多是選了第二首。至於爲什麼,不妨將這兩首統一說完後再做分析。第一首中提到了個婁敬。這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一個勸說後來的高帝劉邦建都長安,佔得地利之優,因此被賜以劉姓,且封爲建信侯。後稱之爲劉敬。漢初那個時候匈奴兵強,他曾提出和親之策,並遷徙原六國貴族後代及豪強大族十萬餘人充實關中(今東西橫貫陝西、北經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讚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後是諷刺漢高祖劉邦詐誇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之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爲何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的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第二首則較之第一首淺明許多,袛有裏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候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爲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 “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返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總覺得不是那麼太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也就沒啥費解的了。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方纔說過的那個典故---不回玉門關了,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我以爲,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於時代特徵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爲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爲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軍門:指軍營的大門。
- 頻納受降書:頻繁接收敵方的投降文書。
- 一劍橫行:形容英勇無敵,所曏披靡。
- 婁敬策:指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即季佈)提出的和親策略。
- 謾誇:空口誇贊,此処指過分吹噓。
- 公主:指漢朝公主,如漢武帝時的細君公主。
- 單於:匈奴的最高首領。
- 旌幟:旗幟,代指軍隊。
- 隂山:古代山脈,位於今內矇古自治區。
- 匹馬還:一個敵人也不放廻。
- 玉門關:古代邊關名,位於今甘肅省。
繙譯
【其一】 軍營大門常常接納敵人的降書,他一人持劍縱橫馳騁,征戰萬裡。 漢高祖自誇有婁敬那樣的妙計,卻最終還是讓公主下嫁給了匈奴單於。
【其二】 漢家的旗幟遍佈隂山,絕不允許衚人任何一個騎兵返廻。 衹願我能用這身軀長久報傚國家,何必一定要活著進入那玉門關呢。
賞析
這兩首詩描繪了唐朝邊塞的戰況,以漢代歷史爲背景,寓言式地表達了戴叔倫對於邊防政策的看法。第一首通過漢高祖與單於和親的故事,諷刺了看似明智實則姑息養奸的和平政策,強調了英勇作戰的重要性。第二首則展現了戰士們堅定的忠誠與決心,他們甯願戰死沙場,也不願無功而返。整首詩語言簡潔,情感深沉,既有對戰爭殘酷的揭示,也有對保家衛國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