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玄武禪師屋:故址在今四川省三台縣。
顧虎頭:晉畫家顧愷之。
滿壁:一作「滿座」。
瀛州:一作「滄州」。
江海:一作「江水」。
錫飛常近鶴:這是一箇典故。梁時,僧侶寶志與白鶴道人都想隱居山中,二人皆有靈通,故梁武帝令他們各用物記下他們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鶴,志公則揮錫杖幷飛入雲中。當鶴飛至山時,錫杖已先立於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讓他們築屋居住。
桮渡不驚鷗:這是畫面上畫的另一箇典故。昔有髙僧乘木桮渡海而來,於是稱他爲桮渡禪師。
惠遠:東晉時髙僧,住廬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顧虎頭:顧愷之,字虎頭,東晉著名畫家。
- 瀛州:神話中的仙山,這裏指壁畫中的仙境。
- 錫飛:指僧人飛錫杖,傳說中僧人可以飛行的法器。
- 杯度: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指用杯子盛水,以此來比喻度化衆生。
- 惠遠:東晉時期的高僧,這裏指跟隨惠遠一起修行。
翻譯
不知是哪一年,顧愷之在這裏的牆壁上畫滿了仙境瀛州。 紅日照耀下的石林,氣息神祕,青天之下江海奔流不息。 僧人飛錫杖,與仙鶴相近,杯度修行,不驚擾水邊的鷗鳥。 彷彿找到了通往廬山的道路,真心願意跟隨惠遠高僧一同遊歷修行。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題在玄武禪師屋壁上的作品,通過描繪壁畫中的仙境和修行場景,表達了對高僧惠遠的敬仰和對修行生活的嚮往。詩中「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描繪了壁畫的壯麗景象,而「錫飛常近鶴,杯度不驚鷗」則展現了修行者的超凡脫俗。最後兩句「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更是直接表達了對修行道路的渴望和對惠遠的追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