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枯河
高堂出郭二舍近,午憩東陽安樂鎮。雙堤對峙似城牆,中坳一道如壕圳。
驅車下阪抵坳行,低平盡處還復登。半坳一門字斗大,濱鹽滄鹽兩分界。
不知此是古黃河,且行且顧心疑怪。前詢父老爲予言,河北山東此處分。
濱隸河南滄隸北,河流已改界仍存。古河來自白馬渡,東過開州城下去。
遂入滄河越魯河,入海當年猶此處。自從六七十年來,南趨樑汴會於淮。
河患古來兗州極,今日兗州河道塞。憶昔初通禹貢時,道元漁仲遍參稽。
萬語千言俱紙上,親見親聞今指掌。振古黃河北道流,漸漸南移天地秋。
今徑與淮同入海,北行無用濟河舟。世事古今大奇變,豈但蓬萊更清淺。
他年欲續《山海經》,聊述此詩紀聞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二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爲一舍,二舍即六十里。
- 東陽: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安樂鎮: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雙堤:指河兩岸的堤壩。
- 中坳:中間低窪的地方。
- 壕圳:壕溝,這裏指河牀。
- 濱鹽:地名,可能指濱州,位於今山東省。
- 滄鹽:地名,可能指滄州,位於今河北省。
- 白馬渡:地名,古代黃河渡口之一。
- 開州:地名,古代州名,今河南省濮陽市一帶。
- 梁汴:指梁州和汴州,古代地名,分別位於今陝西省和河南省。
- 禹貢:《尚書》中的一篇,記載了古代的九州地理和物產。
- 道元漁仲:可能指古代的地理學家或歷史學家,具體人物不詳。
- 參稽:參考查證。
- 兗州:古代九州之一,位於今山東省西部。
- 山海經:古代地理和神話著作。
翻譯
離開城郭,經過六十里路,中午在東陽的安樂鎮休息。河兩岸的堤壩像城牆一樣對峙,中間低窪的地方像一條壕溝。
駕車下坡到達低窪處,然後又重新攀登。半山腰有一座門,門上刻着斗大的字,標誌着濱鹽和滄鹽的分界。
不知道這裏曾是古黃河,邊走邊看,心中感到疑惑。向前詢問當地老人,他們告訴我,這裏是河北和山東的分界。
濱州屬於河南,滄州屬於河北,河流已經改變,但邊界仍然存在。古河從白馬渡口流來,東流經過開州城下。
然後流入滄河和魯河,最終匯入大海,當年就是這裏。自從六七十年前,河流轉向南流,匯入梁州和汴州,最終流入淮河。
自古以來,兗州是黃河氾濫最嚴重的地方,現在兗州的河道已經堵塞。回憶起初讀《禹貢》時,道元漁仲等人廣泛參考查證。
無數的言語和文字都在紙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現在都清晰可見。自古以來,黃河一直是北流,逐漸南移,天地間的秋天。
現在它直接與淮河一同入海,北行不再需要渡河的舟船。世事古今發生了巨大的奇變,不僅僅是蓬萊變得更加清淺。
將來想要續寫《山海經》,就以此詩記錄所見所聞。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作者經過古黃河的所見所感,展現了黃河的歷史變遷和地理分界的重要性。詩中,作者對古黃河的現狀感到疑惑,通過詢問當地老人,瞭解到河流的變遷和邊界的存在。詩的後半部分,作者回憶了古代的地理知識,對比了古今黃河的流向變化,表達了對自然和歷史變遷的深刻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地理歷史的記錄,也是對時代變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