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遣懷二首其一

四顧山河歸一統,明君文德似唐堯。 幽燕地闊干戈息,吳楚春深雨露饒。 中古衣冠存舊制,南來律令有新條。 腐儒擊壤茅檐下,爲擬謳歌答聖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四顧:四處觀望。
  • 山河:指國土。
  • 歸一統:統一。
  • 明君:賢明的君主。
  • 文德:文治和德行。
  • 唐堯: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君主。
  • 幽燕:指古代的幽州和燕國,今河北一帶。
  • 干戈息:戰爭停止。
  • 吳楚:指古代的吳國和楚國,今江蘇、安徽、湖北一帶。
  • 雨露饒:雨水充足,比喻恩澤豐厚。
  • 中古:這裏指古代。
  • 衣冠:指服飾和禮儀。
  • 舊制:傳統的制度。
  • 南來:指從北方來到南方。
  • 律令:法令。
  • 新條:新的規定。
  • 腐儒:自謙之詞,指自己這樣的老學究。
  • 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戲,這裏比喻安於現狀,自得其樂。
  • 茅檐:茅草覆蓋的屋檐,指簡陋的住所。
  • 謳歌:歌頌。
  • 聖朝:指當時的朝廷。

翻譯

四處觀望,國土已經統一,賢明的君主文治和德行如同古代的唐堯。幽燕之地廣闊,戰爭已經停止,吳楚之地春意盎然,雨水充足,恩澤豐厚。古代的服飾和禮儀依舊保留,從北方來到南方,帶來了新的法令和規定。我這樣的老學究在茅草屋檐下自得其樂,想要歌頌這聖明的朝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代統一後的和平景象,表達了對賢明君主的讚美和對新朝代的期待。詩中通過對幽燕和吳楚的對比,展現了國家的安定與繁榮。末句以自謙之詞「腐儒」自稱,卻透露出對新朝代的積極態度和對和平生活的滿足。整體詩風平和,語言簡練,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和時代的深切關懷。

吳志淳

元明間廬州府無爲州人,字主一。元末歷知靖安、都昌二縣。奏除待制翰林,爲權幸所阻。以避兵移家豫章,再遷浙江鄞縣東湖。入明不仕。工草書篆隸,亦能詩。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