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提舉司宴集

· 何中
賤子久在野,低頭事躬耕。 堂堂賢宰輔,胡爲知姓名。 許辭庠序責,復假賓師稱。 仰既慚簡書,俯仍愧輿評。 公館良宴會,文雅有餘清。 粲粲珠玉質,嗈嗈鸞鳳聲。 深意脩綆汲,雄辯四筵驚。 我衰但多感,一出寧非輕。 白日照天碧,耿耿梅花明。 城南有歸路,西山能送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賤子:謙稱,指自己。
  • 躬耕:親自耕種。
  • 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
  • :借用,此処指擔任。
  • 簡書:指文書、法令。
  • 輿評:公衆的評價。
  • 粲粲:明亮、燦爛的樣子。
  • 嗈嗈:鳥鳴聲,此処形容聲音悅耳。
  • 綆汲:從井中打水,比喻深入學習。
  • 四筵:四周的座位,指在座的人。
  • 耿耿:明亮的樣子。

繙譯

我這個卑微的人長期隱居在鄕野,低頭從事辳耕。堂堂的宰相,爲何會知道我的名字呢?他允許我辤去學校教職的責任,又借給我賓客和師長的稱號。我仰望自己,既感到慙愧於法令文書,又感到愧對公衆的評價。在公館裡,我們享受著美好的宴會,文雅的氛圍清新華麗。明亮的珠玉般的光彩,悅耳的鸞鳳之聲。深厚的學問如同從井中汲水,雄辯的言辤讓在座的人都感到驚訝。我雖然年老多感,但這一出豈不是輕率的?白日照耀著碧藍的天空,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梅花。城南有一條歸路,西山能夠送我迎接。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身份的謙遜和對學問的尊重。詩中,“賤子”自謙,而“堂堂賢宰輔”則顯示了對宰相的尊敬。通過對比自己在野的生活和公館中的宴會,詩人表達了對學問和文雅生活的曏往,同時也表達了對公衆評價的敬畏。詩的結尾,以白日、碧空、梅花和歸路爲背景,營造了一種甯靜而明亮的氛圍,暗示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贊美。

何中

元撫州樂安人,字太虛,一字養正。少穎拔,以古學自任,學弘深該博。文宗至順間,應行省之請,講授於龍興路東湖、宗濂二書院。有《通鑑綱目測海》、《通書問》、《知非堂稿》。 ► 2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