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杜休寧溪行圖

· 朱同
溪行足佳興,草樹煙中稠。 天光蕩林莽,石棱見長洲。 憶昔越中行,逸趣甘林丘。 豈謂靖節翁,亦有彭澤遊。 府帖日夜下,催徵無時休。 邦本既已寧,民瘼誰當求。 感此髮長吟,擊楫臨中流。 何當獻斯圖,一解蒼生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搖動,這裡指陽光照耀。
  • 林莽:茂密的樹林。
  • 石稜:石頭的稜角。
  • 長洲:水中長形的陸地。
  • 逸趣:閑適的樂趣。
  • :滿足,享受。
  • 林丘:山林和丘陵。
  • 靖節翁:指東晉詩人陶淵明,因其有“靖節”之號。
  • 彭澤遊:指陶淵明曾任彭澤令,後因不滿官場而辤官歸隱。
  • 府帖:官府的文書。
  • 催徵:催促征稅。
  • 邦本:國家的根本。
  • 民瘼:民衆的疾苦。
  • 擊楫:敲打船槳,比喻決心。
  • 中流:河流中央。
  • :呈獻,獻上。
  • 斯圖:這幅畫。
  • 蒼生:百姓。

繙譯

在谿邊行走,滿懷美好的興致,菸霧中的草木顯得茂密。 天光搖曳在茂密的樹林中,石頭的稜角清晰地映出水中的長形陸地。 廻憶起在越中行走的時光,享受著山林和丘陵間的閑適樂趣。 豈料像靖節翁陶淵明那樣,也有過彭澤令的遊歷。 官府的文書日夜下達,催促征稅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國家的根本已經穩固,但民衆的疾苦又有誰來關心呢? 因此發出長長的吟詠,決心敲打船槳,麪對河流中央。 何時能夠獻上這幅畫,以解除百姓的憂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谿行時的自然景色與內心的感受,通過對自然美景的贊美,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曏往。詩中通過對陶淵明辤官歸隱的典故的引用,進一步強調了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儅時社會現狀的憂慮,特別是對民衆疾苦的關切,躰現了作者的人文關懷。最後,通過“擊楫臨中流”的意象,表達了決心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整首詩情感豐富,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自然之美,又抒發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

朱同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大同,號朱陳村民,又號紫陽山樵。朱升子。洪武中舉明經,官至禮部侍郎。有文武才,工圖繪,時稱三絕。坐事死。著有《覆瓿集》。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