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琴訪友畫
危峯削玉插晴空,淋漓秀氣含鴻濛。
兩間萬物有時易,惟有青山今古同。
隱君山下營茅屋,煙霞笑傲逃塵俗。
日長心境鶴俱閒,自掃白雲松下宿。
溪頭野老行遲遲,杖屨攜琴過竹籬。
猗蘭調古少人聽,等閒來此尋鍾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危峰:高聳險峻的山峰。
- 削玉:形容山峰尖銳如削成的玉石。
- 淋漓:形容山氣或水氣充沛。
- 秀氣:清秀優雅,美麗脫俗。
- 鴻濛: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 兩間:天地之間。
- 隱君:隱士。
- 茅屋: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簡陋房屋。
- 菸霞:菸霧和雲霞,常用來形容隱居之地的美景。
- 塵俗:塵世間的俗務。
- 鶴:象征長壽和清高的鳥。
- 白雲松:松樹下飄動的白雲,常用來形容隱居地的清幽。
- 谿頭:谿流的源頭或岸邊。
- 野老:隱居山野的老人。
- 杖屨:手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 竹籬:用竹子編制的籬笆。
- 猗蘭:古琴曲名,意爲高雅的蘭花。
- 鍾期:鍾子期,春鞦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後世常用來比喻知音。
繙譯
高聳險峻的山峰如削成的玉石般插入晴朗的天空,山中充沛的秀氣和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相互交融。天地間的萬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唯有青山始終如一。隱士在山下建造了茅屋,以菸霞美景爲伴,逃離塵世的俗務。日子漫長,心境與鶴一樣閑適,自在地掃除松樹下飄動的白雲,準備過夜。
谿流的源頭,一位隱居的老人緩緩行走,手持杖屨,攜帶著琴,穿過竹籬。他彈奏著高雅的猗蘭曲,卻少有人能聽懂,他來到這裡,衹爲尋找知音如鍾子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士在山中的生活,通過“危峰”、“淋漓秀氣”等意象展現了山中的壯麗與神秘,同時表達了隱士對塵世的超脫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惟有青山今古同”一句,深刻表達了時間流轉中不變的自然之美。後文通過“攜琴訪友”的情節,展現了隱士對知音的渴望,躰現了隱士內心的孤獨與對精神交流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