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日池亭對雨

何事秦人憐楚節,家家蒲酒相怡悅。 苫居嗟我久忘情,停誦蓼莪罷朝謁。 肩輿暫出坐池亭,悠然喜見南山青。 忽驚頭上黑雲起,四檐飛瀑聲泠泠。 卻憶吳儂當此日,競渡龍舟逞飛疾。 錦幖奪得氣凌人,不管沈骸墜蛟室。 從來楚俗恤無辜,千古猶憐屈大夫。 角黍綵絲傳故事,三閭精爽今存無。 爲話前賢揮玉麈,汨羅江遠傷遭遇。 離騷讀罷鑑前王,謾聽淋漓池上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陽日: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 秦人:指陝西一帶的人。
  • 楚節:指端午節,源於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 蒲酒:用蒲草浸泡的酒,端午節習俗之一。
  • 苫居:指隱居。
  • 蓼莪:《詩經》中的一篇,此處指停止誦讀此詩。
  • 肩輿:轎子。
  • 吳儂:指吳地(今江蘇一帶)的人。
  • 錦幖:錦旗,此處指龍舟比賽的旗幟。
  • 三閭:指屈原,他曾任楚國三閭大夫。
  • 玉麈:古代文士用以拂塵的玉柄拂塵。
  • 汨羅江:屈原投江的地方。
  • 離騷:屈原的代表作。

翻譯

爲何陝西的人們都喜愛楚地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歡聚一堂,品嚐着蒲草酒。我久居隱逸,已經忘卻了世情,停止了誦讀《蓼莪》,不再朝見。我暫時乘坐轎子,坐在池亭中,悠然自得地望着南山。忽然間,我驚訝地看到頭上烏雲密佈,四周的屋檐下,雨水如飛瀑般落下,聲音清脆悅耳。這時,我想起了吳地的人們在這一天,競相划龍舟,速度飛快。他們爭奪錦旗,氣勢凌人,不顧一切,甚至不惜生命。自古以來,楚地的人們都同情無辜,千古以來,人們依然懷念屈原。糉子和彩絲是端午的傳統,屈原的精神是否還存在呢?我談論着古代的賢人,揮動着玉麈,感嘆汨羅江的遙遠,爲屈原的遭遇感到悲傷。讀完《離騷》,回望歷史,我靜靜地聽着池亭上的雨聲,感受着前人的精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節的景象,通過對端午習俗的描述,表達了對屈原的懷念和對歷史的反思。詩中,「家家蒲酒相怡悅」描繪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忽驚頭上黑雲起,四檐飛瀑聲泠泠」則生動地描繪了雨中的景象。後文通過對屈原的提及和對《離騷》的閱讀,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前賢的敬仰。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通過對端午節的描繪,傳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

朱誠泳

安徽鳳陽人。明宗室。號賓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孫。弘治元年襲封秦王。長安有魯齊書院,久廢,誠泳別易地建正學書院,又於其旁建小學,擇軍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詩。著有《經進小鳴集》。卒諡簡。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