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李文達公祠堂

故相勳名未渺茫,先朝賜第轉輝光。 青松雷雨餘枝幹,古屋塵埃自棟樑。 魚水已無千載遇,斗山安有一時忘。 雲孫更是通家誼,常拜冠裳到此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è):拜訪。
  • 文達:李文達,明代名臣。
  • 渺茫:模糊不清,難以捉摸。
  • 賜第:皇帝賜予的宅第。
  • 輝光:光輝。
  • 雷雨:雷電和雨水。
  • 塵埃:灰塵。
  • 斗山:比喻重要的地位或人物。
  • 雲孫:遠孫,指與自己關係較遠的後代。
  • 通家誼:家族間的深厚情誼。
  • 冠裳:古代官員的服飾,這裏指代官員。

翻譯

拜訪李文達公的祠堂, 故相的功名並未隨時間消逝, 先朝賜予的宅第依舊光輝。 青松在雷雨後更顯枝幹挺拔, 古屋雖積塵埃,棟樑依舊堅固。 魚水之歡已難再現千年前的盛況, 但李公的地位和影響,人們怎能一時忘懷? 遠孫們也因家族間的深厚情誼, 常常穿着官服來此拜謁。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明代名臣李文達的敬仰之情。詩中,「故相勳名未渺茫」一句,即表明李文達的功績和名聲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反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更加顯赫。通過「青松雷雨餘枝幹,古屋塵埃自棟樑」的描繪,詩人以青松和古屋爲喻,形象地展現了李文達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其宅第的堅固不朽。後兩句則通過對比「魚水已無千載遇」與「斗山安有一時忘」,強調了李文達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人們對他的長久記憶。最後,詩人提到自己的遠孫也常來此拜謁,顯示了家族間對李文達的深厚情誼和對其功績的傳承。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