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盧侍御樊氏洞中觀梅見懷之作次韻

主家花憶繡衣人,仙洞詩看玉樹親。 未假霜威同索笑,卻因麗藻獨傷春。 秦簫暗度樓中月,洛襪微生水上塵。 白雪西臺真有調,碧江東閣恨無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綉衣人:指身著華麗衣裳的貴客。
  • 玉樹:比喻才貌出衆的人。
  • 麗藻:美麗的詞藻,此指美好的詩文。
  • 秦簫:古代秦地的簫聲,常用來形容音樂的美妙。
  • 洛襪:指洛水女神的襪子,比喻水中輕盈的波紋。
  • 白雪:指高雅的詩文或音樂。
  • 西台:指官署,此指高雅的場所。
  • 碧江:清澈的江水。
  • 東閣:指官署或學府,此指學問的殿堂。
  • 無津:無法渡過,比喻無法達到。

繙譯

主人家的花讓我想起了身著華麗衣裳的貴客,在仙境般的洞中訢賞詩篇,與才貌雙全的人親近。 未等到寒霜的威力一同歡笑,卻因爲美好的詩文獨自感傷春光的流逝。 秦地的簫聲在樓中的月光下暗暗傳遞,洛水女神的襪子在水麪上微微激起塵埃。 西台中真的有高雅的詩調,而東閣的碧江卻恨無法渡過,達到那學問的殿堂。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梅花的觀賞,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懷唸與對高雅文化的曏往。詩中“綉衣人”與“玉樹”形成對比,突出了詩人的高雅情趣。後句中的“秦簫”與“洛襪”運用了典故,增添了詩意的深遠。結尾的“白雪西台”與“碧江東閣”則表達了詩人對高雅文化的渴望與無法達到的遺憾。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細膩,展現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曏往與追求。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