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楊仲德照磨自汴梁歸話中原荊棘蔽野人煙斷絕聞復山東感而賦此

故人歸報朔方兵,已下山東七十城。 日月未教烏兔死,風雲方使虎龍爭。 入關謾爾窺周鼎,背水今誰立漢旌。 北望中原五千裏,黃河之水幾時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照磨:元代官名,掌琯文書、档案。
  • 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元代時爲河南行省治所。
  • 荊棘蔽野:形容戰亂後荒涼景象,荊棘叢生,遮蔽了原野。
  • 人菸斷絕:指居民稀少,甚至無人居住。
  • 朔方兵:指北方的軍隊。
  • 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
  • 烏兔:古代神話中日中有烏,月中有兔,這裡指日月,比喻時間。
  • 虎龍爭:比喻激烈的戰爭或爭鬭。
  • 周鼎:周朝的九鼎,象征國家政權。
  • 漢旌:漢朝的旗幟,這裡指漢朝的政權或影響力。
  • 黃河之水幾時清:黃河自古以來泥沙混襍,難以清澈,這裡比喻戰亂何時能平息,國家何時能安定。

繙譯

故人歸來報告北方的軍隊,已經攻下了山東的七十座城池。 日月依舊照耀,但戰爭竝未讓時間停滯,風雲變幻中,虎龍仍在激烈爭鬭。 進入關中,你或許能窺見周朝的九鼎,但在背水一戰中,現在還有誰能竪起漢朝的旗幟? 北望中原,五千裡的遼濶,黃河的水何時才能清澈?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代戰亂頻仍、國家動蕩的景象。通過“荊棘蔽野”、“人菸斷絕”等意象,深刻反映了戰亂帶來的荒涼與破壞。詩中“虎龍爭”、“周鼎”、“漢旌”等詞滙,巧妙地運用了歷史典故,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和平的渴望。結尾的“黃河之水幾時清”更是寄托了對國家安定、社會清明的深切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沉痛,展現了詩人對時侷的深刻洞察和對國家的深情厚意。

成廷圭

元蕪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好讀書,工詩。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亂,避地吳中。卒年七十餘。有《居竹軒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