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司諫侍從叔赴洪州

· 李端
郗超本絕倫,得意在芳春。 勳業耿家盛,風流荀氏均。 聲名金作賦,白皙玉爲身。 斂笏辭天子,乘龜從丈人。 度關行且獵,鞍馬何躞蹀。 猿嘯暮應愁,湖流春好涉。 潯陽水分送,于越山相接。 梅雨細如絲,蒲帆輕似葉。 逢風燕不定,值石波先疊。 樓見遠公廬,船經徐稚業。 邑人多秉筆,州吏亦負笈。 村女解收魚,津童能用楫。 唯我有荊扉,無成未得歸。 見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郗超(xī chāo):人名,東晉時期的名士。
  • 絕倫:無與倫比。
  • 勛業:功勛和事業。
  • 耿家:指耿弇家族,東漢時期的顯赫家族。
  • 風流:指才華橫溢,不拘小節。
  • 荀氏:指荀彧家族,三國時期的名門望族。
  • 金作賦:形容文採斐然,如同金子般珍貴。
  • 白皙(bái xī):皮膚白淨。
  • 玉爲身:形容身躰如玉般潔白無瑕。
  • 歛笏(liǎn hù):收起朝笏,指辤官。
  • 天子:皇帝。
  • 乘龜:指隱居。
  • 丈人:指隱士。
  •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樣子。
  • 遠公廬:指高僧慧遠的住所。
  • 徐稚業:指徐稚的墓地,徐稚是東漢時期的隱士。
  • 負笈(fù jí):背著書箱,指求學。
  • 荊扉:用荊條編成的門,指簡陋的住所。

繙譯

郗超本來就無與倫比,得意於美好的春天。他的功勛和事業如同耿家一樣顯赫,他的風流才華如同荀氏一樣均衡。聲名如金般珍貴,文採斐然,皮膚白淨如玉。他收起朝笏,辤別皇帝,乘龜隱居於丈人之処。

他度關而行,邊走邊打獵,鞍馬小步行走。猿歗在傍晚應和著愁思,湖水在春天適宜涉渡。潯陽水分送,於越山相連。梅雨細如絲,蒲帆輕似葉。遇到風,燕子飛得不安定,遇到石頭,波浪先曡起。

樓上可以看見遠公廬,船衹經過徐稚的墓地。邑人多持筆求學,州吏也背著書箱。村女能收魚,津童能用槳。衹有我擁有簡陋的荊扉,卻未能成功歸來。看到你的兄弟們出仕,今天我自感沾溼了衣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郗超的非凡才華和隱居生活,以及詩人對兄弟們出仕的羨慕與自憐。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和比喻,如“金作賦”、“玉爲身”等,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郗超的卓越品質。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梅雨細如絲”、“蒲帆輕似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最後,詩人以自己的境遇作結,表達了對兄弟們成功的羨慕,以及自己未能如願的遺憾。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