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

· 杜甫
憑高送所親,久坐惜芳辰。 遠水非無浪,他山自有春。 野花隨處發,官柳著行新。 天際傷愁別,離筵何太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郪城(qī chéng):古地名,在今四川省三台縣。
  • 判官:古代官名,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等的僚屬。
  • 成都府:唐代地名,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 憑高:站在高処。
  • 芳辰:美好的時光。
  • 官柳:官道旁的柳樹。
  • 著行新:排列成行,顯得新鮮。
  • 天際: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 離筵(lí yán):離別的宴蓆。

繙譯

站在高処送別我所親近的人,久久坐著,惋惜這美好的時光。 遠処的河水竝非沒有波瀾,他鄕的山中自然也有春天的氣息。 野花隨処開放,官道旁的柳樹排列成行,顯得新鮮。 望著天邊,爲離別感到悲傷,離別的宴蓆爲何如此頻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郪城西原送別李判官和武判官前往成都府的情景。詩中,“憑高送所親”一句,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又暗示了離別的無奈。後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遠水非無浪”、“他山自有春”,進一步以景寓情,抒發了詩人對離別的傷感和對友人的祝福。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中深沉的人文關懷和精湛的藝術表現。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