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姚覃

· 李頻
不見又相招,何曾訴寂寥。 醉眠春草長,吟坐夜燈銷。 淚墮思山切,身歸轉路遙。 年年送別處,楊柳少垂條。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答謝,這裏指回應他人的贈詩。
  • :人名,姚覃。
  • :傾訴。
  • 寂寥:寂寞空虛。
  • :熄滅。
  • :落下。
  • 轉路:迂迴曲折的路,比喻歸途遙遠。

翻譯

你不見我,卻又相招,何曾向我傾訴你的寂寞空虛。 我醉臥在春天的草地上,長夜中吟詩坐到夜燈熄滅。 思念家鄉的眼淚因深切而落下,歸途遙遠,身不由己。 年年在此送別,那楊柳卻少有垂下的枝條。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姚覃的思念及自身孤獨的情感。詩中「不見又相招」一句,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期待,也暗含了對友人未曾傾訴心聲的遺憾。後句通過「醉眠春草長,吟坐夜燈銷」描繪了詩人孤獨的生活狀態,春草長眠、夜燈熄滅,形象地展現了詩人的寂寞與無奈。結尾的「年年送別處,楊柳少垂條」則借景抒情,以楊柳不垂喻示離別之頻繁與無奈,深化了詩人的離愁別緒。

李頻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