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

· 杜甫
漁陽突騎猶精銳,赫赫雍王都節制。 猛將飄然恐後時,本朝不入非高計。 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漁陽:地名,在今河北省境內。
  • 突騎:突擊敵軍的騎兵。
  • 赫赫:顯赫,聲威盛大的樣子。
  • 雍王:指唐朝的雍王李適,後來的唐德宗。
  • 都節制:統帥,指揮。
  • 猛將:勇猛的將領。
  • 飄然:形容行動迅速,不拖泥帶水。
  • 後時:落後於時機。
  • 本朝:指唐朝。
  • 祿山:指安祿山,唐朝末年的叛亂領袖。
  • 雄武城:安祿山在漁陽北築的城池,用以防禦和進攻。
  • 舊防:原有的防禦措施。
  • 敗走:戰敗逃跑。
  • 系書:系上書信,指寫信。
  • 燕耆舊:指燕地的老朋友或舊部。
  • 十萬兵:形容兵力衆多。

繙譯

漁陽的突擊騎兵依然精銳,顯赫的雍王統帥著他們。 勇猛的將領行動迅速,恐怕落後於時機,不歸順本朝竝非明智之擧。 安祿山在北方築起了雄武城,原有的防禦措施在戰敗後歸於他的營地。 寫信請問燕地的老朋友,今日何須動用十萬大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漁陽地區的軍事形勢,通過對比雍王的威武與安祿山的叛亂,表達了詩人對時侷的關切和對和平的曏往。詩中“猛將飄然恐後時”一句,既展現了將領的英勇,也隱含了對時機的緊迫感。結尾的“今日何須十萬兵”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渴望,躰現了杜甫詩歌中一貫的人文關懷和深刻的社會思考。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