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靈巖虎丘感事二首

娃宮無復有樓臺,佛剎而今亦草萊。 衲子盡隨飛錫去,將軍曾此駐兵來。 青山銜日猶前度,滄海揚塵復幾回。 霜落吳天香徑冷,斷猿啼月不勝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娃宮:指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宮殿,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
  • 飛錫:僧人遠遊時攜帶的錫杖,此處指僧人。
  • 銜日:形容山峯高聳,彷彿銜着太陽。
  • 滄海揚塵:比喻世事變遷,如同滄海變桑田。
  • 香徑:指花園或宮殿中的小徑,通常花香四溢。
  • 斷猿啼月:形容猿猴在月夜中的哀鳴,常用來表達孤寂和哀愁的情感。

翻譯

娃宮已不復存在往日的樓臺,佛寺如今也變成了荒草叢生之地。 僧人們都隨着他們的錫杖遠去了,將軍也曾在這裏駐紮過軍隊。 青山依舊高聳,彷彿銜着太陽,如同往昔,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又經歷了多少回。 霜降的吳地,花香小徑顯得格外冷清,猿猴在月夜中的哀鳴,讓人感到無盡的哀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娃宮和佛剎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遷。詩中「青山銜日」與「滄海揚塵」形成鮮明對比,既表達了自然景觀的恆久不變,又暗喻了人事的反覆無常。末句「斷猿啼月不勝哀」以猿猴的哀鳴象徵內心的孤寂與哀愁,增強了詩歌的情感深度,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詩人對往昔繁華的懷念與對現實荒涼的感慨。

謝應芳

謝應芳

元明間常州府武進人,字子蘭。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爲“龜巢”,因以爲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爲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爲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