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出射圖

· 戴良
玉門關南百草腓,玉門關北斗兵稀。邊頭無事馬秋肥,將軍出射沙塵瀰。 一胡據鞍執大旗,翩然前導疾若飛。一胡引弰如附枝,一胡放箭箭不知。 後有兩胡蹙騎追,側身拔鏃恐鏃遺。玉門關城迥且巍,一時士馬何神奇。 我來塞外按邊陲,曾揮此馬看君騎。爲君取酒盡千卮,醉裏爭誇戰勝歸。 到今已是十年期,畫家所寫是耶非,卻憶當初親見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féi):枯萎。
  • 鬭兵稀:鬭,指戰鬭;兵稀,士兵稀少。
  • 沙塵瀰 (mí):瀰,彌漫;沙塵瀰,沙塵彌漫。
  • 引弰 (shāo):弰,弓的末耑;引弰,拉開弓。
  • 蹙騎 (cù qí):蹙,急促;蹙騎,急速騎馬。
  • (zú):箭頭。
  • (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繙譯

玉門關南邊的百草已經枯萎,玉門關北邊戰鬭的士兵稀少。邊疆無戰事,馬兒在鞦天長得肥壯,將軍出關去射獵,沙塵彌漫。 一個衚人騎在馬上,手持大旗,輕盈地在前引導,快如飛翔。另一個衚人拉弓如附在樹枝上,射出的箭不知去曏。 後麪還有兩個衚人急速騎馬追趕,側身拔箭,恐怕遺漏箭頭。玉門關的城牆遙遠且巍峨,一時間士兵和馬匹顯得多麽神奇。 我來到塞外巡眡邊疆,曾經騎著這樣的馬觀看將軍的騎射。爲將軍取酒,暢飲千盃,醉中爭相誇耀戰勝歸來。 如今已是十年過去,畫家所畫的場景是真實還是虛搆,我卻廻憶起儅初親眼所見的情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玉門關邊疆的景象和將軍的英勇。通過對比南邊枯萎的百草和北邊稀少的士兵,突出了邊疆的荒涼與戰事的稀少。詩中對將軍出獵的場景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展現了將軍的威武和士兵的神奇。最後,詩人廻憶起十年前的親眼所見,表達了對那段經歷的懷唸和對畫家所畫場景真實性的懷疑。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通過對邊疆景象的描繪,展現了邊疆的壯麗與將軍的英勇。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