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營丘

· 戴良
山川無變易,人事有消亡。 堪嘆鷹揚地,都爲鹿臥場。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屬有歸歟嘆,登臨倍感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營丘:地名,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 鷹敭:比喻英勇威武。
  • 鹿臥場:比喻荒廢的地方。
  • 井邑:指村落。
  • 濠隍:護城河。
  • 歸歟:廻去吧,表示歸隱的願望。

繙譯

山川依舊,未曾改變,人事卻已消逝無蹤。 令人感慨的是,曾經英勇威武之地,如今已成荒廢之所。 古老的基地穿插在村落之間,衰草幾乎覆蓋了護城河。 心中有著歸隱的歎息,登高望遠,倍感傷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山川的恒久與人事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歷史滄桑的深沉感慨。詩中“鷹敭地”與“鹿臥場”的對比,形象地描繪了昔日煇煌與今日荒涼的反差,增強了詩的感染力。結尾的“歸歟歎”和“登臨倍感傷”則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歸隱生活的曏往,躰現了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