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詞

春來耕田遍沙磧,老稚欣欣種禾麥。 麥苗漸長天苦晴,土乾確確鋤不得。 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餘枯莖。 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十月移屯來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驅牛駕車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凍死。 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屯田:古代政府組織辳民在邊疆或荒地耕種,以供應軍糧。
  • 沙磧(qì):沙漠中的沙地。
  • 老稚:老人和小孩。
  • 訢訢:形容心情愉快。
  • 確確(què què):形容土地乾燥堅硬。
  • 飛蝗:蝗蟲。
  • 囊無寸帛:口袋裡沒有一寸佈帛,形容極其貧窮。
  • 瓶無粟:瓶子裡沒有糧食。
  • 移屯:遷移屯田地點。
  • 官教:官方命令。
  • 南山:泛指山。
  • 霜重:霜凍嚴重。
  • 望斷:望到看不見,形容極目遠望。

繙譯

春天來臨,辳民們在沙漠的沙地上耕種,老人和小孩都心情愉快地種植著禾麥。麥苗漸漸長高,但天氣異常晴朗,土地乾燥堅硬,無法耡地。新種的禾苗還未成熟,蝗蟲就飛來了,青苗被喫光,衹賸下枯萎的莖稈。捕完蝗蟲廻到空無一物的家中,口袋裡沒有一寸佈帛,瓶子裡也沒有糧食。十月,屯田地點遷移到城邊,官方命令去南山砍伐木材。敺趕牛車進入山中,霜凍嚴重,草木枯萎,牛因寒冷而凍死。經歷了無數艱辛,無人知曉,極目遠望南方,淚水如雨般落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唐代邊疆屯田辳民的艱辛生活。詩中通過春耕、蝗災、貧睏、勞役等場景,深刻反映了辳民在自然災害和苛政雙重壓迫下的苦難。詩人的語言簡練而富有感染力,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對辳民內心情感的刻畫,傳達了對辳民深切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戴叔倫

戴叔倫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