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楞伽寶山高,四面無行路。
惟有達道人,乘空到彼處。
羅漢若悟空,擲錫騰空去。
緣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事。
菩薩若悟空,十方同一處。
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從何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楞伽寶山:佛教中指難以攀登的修行高峯。
- 達道人:指達到佛教修行最高境界的人。
- 乘空:比喻超越世俗,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 羅漢:佛教中指已達到解脫的聖者。
- 悟空:領悟到「空」的真理。
- 擲錫:拋下錫杖,象徵放下世俗的束縛。
- 緣覺:指通過觀察因果關係而覺悟的修行者。
- 三生:佛教中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 菩薩:指發願救度一切衆生,達到覺悟的修行者。
- 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泛指一切地方。
- 諸佛:指所有已經覺悟的佛陀。
- 妙理:深奧的真理。
- 法身:佛教中指佛的真實身,即佛的本質。
- 常住:永恆不變。
- 佛身:指佛的存在狀態。
- 迷人:指迷惑不解的人。
- 苦厄:苦難和困境。
翻譯
楞伽寶山高聳入雲,四面無路可攀登。 只有那些達到最高境界的修行者,才能乘着空靈的精神到達那裏。 如果羅漢領悟了「空」的真理,他們就會拋下世俗的束縛,騰空而去。 如果緣覺領悟了「空」的真理,他們就能清醒地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之事。 如果菩薩領悟了「空」的真理,他們就能在十方世界中達到同一境界。 如果諸佛領悟了「空」的真理,他們就能安住於空中的深奧真理之中。 空理即是真正的法身,法身即是永恆不變的。 佛的存在狀態就是如此,只是迷惑的人自己不悟。 如果一切都不空,那麼苦難和困境將如何超越。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對比不同修行境界的人對「空」的理解,展現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及其對修行的重要性。詩中,「楞伽寶山」象徵着修行的艱難,而「達道人」、「羅漢」、「緣覺」、「菩薩」和「諸佛」則代表了不同的修行階段和境界。詩人強調,只有真正領悟了「空」的真理,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縛,達到精神的自由和覺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即通過領悟「空」的真理來達到解脫和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