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道士

· 韓愈
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 況當營都邑,杞梓用不疑。 張侯嵩高來,面有熊豹姿。 開口論利害,劍鋒白差差。 恨無一尺捶,爲國笞羌夷。 詣闕三上書,臣非黃冠師。 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 又不媚笑語,不能伴兒嬉。 乃著道士服,衆人莫臣知。 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其言簡且要,陛下幸聽之。 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遺。 或是章奏繁,裁擇未及斯。 寧當不俟報,歸袖風披披。 答我事不爾,吾親屬吾思。 昨宵夢倚門,手取連環持。 今日有書至,又言歸何時。 霜天熟柿慄,收拾不可遲。 嶺北樑可構,寒魚下清伊。 既非公家用,且復還其私。 從容進退間,無一不合宜。 時有利不利,雖賢欲奚爲。 但當勵前操,富貴非公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匠:技藝高超的工匠,此處比喻聖明的君主。
  • 棄材:無用之材,比喻才能未被髮掘的人。
  • 尋尺各有施:即使是小材,也有其適合的位置和用途。
  • 營都邑:修建都城,指國家建設。
  • 杞梓:兩種優質木材,比喻可用之才。
  • 張侯:指張道士,韓愈的朋友。
  • 熊豹姿:形容面容威猛。
  • 劍鋒白差差:形容言辭犀利。
  • :槌子,此處象徵力量。
  • :鞭打,比喻懲罰。
  • 黃冠師:出家道士的稱呼。
  • 茅茨:簡陋的草屋,指隱居生活。
  • 狂童:比喻難以馴服的人。
  • 章奏繁:奏章衆多,政務繁忙。
  • 裁擇:挑選處理。
  • 歸袖:歸鄉時攜帶的行囊。
  • 親屬吾思:思念我的親人。
  • 連環持:比喻牽連不斷的情感。
  • 霜天熟柿慄:秋天成熟的果實,寓意時機成熟。
  • 梁可構:可供建築的木材。
  • 公家用:公共事務。
  • 從容:沉着冷靜,不急不躁。
  • 利不利:順境或逆境。
  • 勵前操:保持先前的志向和操守。

翻譯

偉大的君主不會遺漏任何人才,每個人都有其發揮作用的地方。特別是在建設都城的時候,優秀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張道士從嵩山而來,面容威猛,言辭犀利,似乎有打擊敵人的決心。他希望能爲國家效力,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也能用於撻伐異族。他曾多次上書朝廷,表示自己並非只是一介道士,而是有膽識和勇氣的人,不願在簡陋生活中默默死去,也不願迎合權貴。他穿上道士的服裝,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實際上,他有平定叛亂的策略,認爲即使是頑童也能被制服。他的建議簡潔直接,希望皇上能聽取。

天上的日月高懸,公正地照耀萬物,即使政務繁忙,也不能忽視他的建議。他甚至願意不等回覆就離開,只因對家鄉的思念。夢中他還在門口等待,期待消息。現在書信來了,詢問何時能歸。秋天的柿子和栗子已經熟透,時間不能再耽誤。他認爲嶺北的木材可以用來建築,而寒冷的水中也有魚兒遊弋。這些都不是公共事務,應優先考慮私人利益。在進退之間,他都能把握得恰到好處。儘管時運有時好有時壞,但真正的賢人只會堅守初衷,富貴不是公有的,而是個人的成就。

賞析

這首詩是韓愈贈給朋友張道士的一首寓言詩,讚美了張道士的才能和志向,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抱負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通過描繪張道士的形象和行爲,詩人寓言般地表達了對人才的重視,以及對社會公正和賢能者得到任用的期盼。詩中的「大匠無棄材」、「章奏繁」等句,反映了作者對政治清明、人才得以施展抱負的理想追求。同時,詩中的「臣有膽與氣」、「寧當不俟報」等,也體現了詩人的獨立人格和堅韌精神。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生動,富有哲理,體現了韓愈詩歌的獨特魅力。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