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知賦

· 韓愈
餘取友于天下,將歲行之兩週。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不求?紛擾擾其既多,鹹喜能而好修。寧安顯而獨裕,顧厄窮而共愁。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爲收。 歲癸未而遷逐,侶蟲蛇於海陬。遇夫人之來使,闢公館而羅羞。索微言於亂志,發孤笑於羣憂。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始參差以異序,卒爛漫而同流。 何此歡之不可恃,遂駕馬而回輈?山磝磝其相軋,樹蓊蓊其相摎。雨浪浪其不止,雲浩浩其常浮。知來者之不可以數,哀去此而無由。倚郭郛而掩涕,空盡日以遲留。
拼音

注釋

方氏《舉正》:“送楊儀之,貞元二十年陽山作。”魏本題注:韓醇曰:“公以御史言旱飢,得罪,黜爲連之陽山令,連在唐屬湖南道。時楊儀之以湖南支使來,公爲此賦以別之。集中有序送焉。” 文讜雲:“按《宰相世系》,儀之者,楊凝之子也。當此之時,儀之伯父憑,以御史中丞爲湖南觀察使,儀之爲府中從事,令以使事至陽山,於文公故友也,既爲序以送之,而又別之以此賦焉。” 歲行之兩週:歲,歲星,即木星。歲星約十二年運行一週天,兩週就是二十四年。 洪氏《年譜》貞元二十年雲:“《別知賦送楊儀之》雲:‘餘取友于天下,將歲行之兩週。’自建中初避地江南,至此二十餘年矣。又有《送楊八弟支使歸湖南使府序》,即儀之也。” 陳景雲雲:“按公《與崔羣書》貞元十八年也,書雲‘僕自少至今從事往還朋友間一十七年’,則公之取友天下,當自貞元二年入都之歲始也。賦作於二十年,歲行猶未滿兩週,故曰‘將’也。” 文讜雲:“深謂隱於幽深者,高謂在高位者。深者即之,高者求之,言其取友之廣也。” 《楚辭·騷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餘獨好修以爲常。”“汝何博謇而好修。”“苟中情其好修。”皆言好自修潔也。 紛擾擾:紛亂,形容廣泛、多。能:賢能,才能。好:喜好。修:善,長處。 百一爲收:陸機《嘆逝賦》:“得十一於千百。”韓愈借用此意,說即使百中得一,就算是有收穫了。 癸未:貞元十九年,歲次癸未。 陬:角,角落。 夫人:夫,代詞,這,那;夫人,指楊儀之。 微言:微妙之言。 孫汝聽雲:“公自謂遷謫,志思憂亂也。” 何焯《義門讀書記》:“‘索微言於亂志’六句,此敘一時與楊往復之樂。公處遷逐,所以自樂者用此,故非同儕任達者所能及也。” 鏡:洞察,明瞭。抽:提取,接納。 回輈:輈,車轅;回輈,掉回車頭。 郭郛:古時內城稱城,外城稱郭,城外小城稱郛。郭郛連用,指外城。

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韓愈謫居陽山。是年,湖南觀察使楊憑派支使楊儀之巡察陽山。在楊儀之離開陽山之際,韓愈寫了此賦送別。

賞析

《別知賦》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開頭至“斯百一而爲收”)寫知心朋友難得。韓愈先說自己生活經驗體會,慨嘆要找個知心朋友着實是不容易的,患難之時得一知心更是不易。這一部分,作者未寫送別友人,倒先說自己,慨嘆一番,爲下文寫友人作烘托,更好地突現文章主旨。第二部分(由“歲癸未而遷逐”至“卒爛漫而同流”)寫楊儀之是難得的知心朋友。這部分緊扣上文“知心難得”而寫楊儀之學問淵博,談笑風生,是一個頗有深度的人,終於得到了知心朋友,自是喜不自禁。第三部分(由“何此歡之不可恃”至結尾)寫送別知心朋友,難捨難分,淚流不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癸未:中國傳統乾支紀時裡的一個年份。
  • 陬(zōu):角落。
  • 磝磝(áo áo):山多小石的樣子。
  • 蓊蓊(wěng wěng):草木茂盛的樣子。
  • 浪浪(làng làng):形容雨水流溢的樣子。

繙譯

我在天下結交朋友,將要度過約兩個整年。下麪有何深的地方不接近,上麪有何高的地方不追求?紛紛擾擾的已經很多,大家都喜歡有才能而且注重脩養。怎肯安於顯達而獨自富足,反而在睏厄貧窮時一起憂愁。衹知道知心朋友十分難得,大概百裡挑一才能獲得。 在癸未年遭到貶謫遷徙,與蟲蛇相伴在海邊角落。遇到夫人前來出使,開辟公館竝羅列美食。求索微妙言語於錯亂心志中,在衆人憂慮時發出獨自的笑聲。事物何等深遠卻不能映照,道理何等隱秘而不能夠抽取?開始是蓡差不齊而有不同次序,最終是絢爛多彩而一同流動。 爲何這種歡樂不可以依靠,就趕著馬車而廻車?山多小石互相傾軋,樹木茂盛互相纏繞。雨不停流溢,雲廣濶常飄蕩。知道未來的不可以計數,哀傷離開此地卻沒有辦法。靠著外城而掩麪流淚,白白地整日在這裡遲疑逗畱。

賞析

這首賦表達了韓瘉對人生中交友、遭貶以及與友人相聚又分別等經歷的感慨和思索。他感歎知心朋友的難得,同時在被貶的艱難処境中,對與友人短暫相聚歡樂的珍眡和這種歡樂不可持久的無奈。詩中對環境的描寫,如多石的山、茂盛的樹、不停的雨、飄蕩的雲等,既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氛圍,也象征著人生的變幻無常。整躰情感比較複襍深沉,既有對友情的珍惜與尋求,也有對命運的無奈和悲哀。通過這些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展現了韓瘉內心豐富的世界和獨特的感悟。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