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楊允銘小篆歌
史籀大篆李斯變,變爲小篆今獨傳。
繹山秦望石皆裂,餘者散失如飄煙。
詛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
李斯無乃踵其武,體同畫異難後先。
後傳八體亦有篆,雕蟲何由得傳遠。
漢武書師蛻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臠。
徐鉉承之非不佳,形質僅堪稱■匾。
同時作者豈無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數鬆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蹤。
鄱陽伯溫用心苦,錢塘益思無限功。
四明文運代不泯,學字亦有前賢風。
三代鼎彝俱在目,楊生晚出參其中。
楊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筆鋒歸正直。
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跡。
人心正喜趨末流,誰將曠古淵源求。
倘使淳風追前代,楊生亦足裨皇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史籀(zhòu):古代書法家,相傳爲周宣王時期的太史,創制了大篆。
- 李斯:秦朝政治家,書法家,改進了大篆,創造了小篆。
- 繹山秦望石:指秦始皇巡遊時所刻的石碑,如繹山刻石等。
- 詛楚之文:指古代楚國的詛咒文書。
- 踵其武:繼承其技藝。
- 雕蟲:指小巧的技藝,這裏指小篆。
- 漢武書師:指漢武帝時期的書法家。
- 曹喜李潮:漢代書法家。
- 徐鉉(xuàn):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書法家。
- ■匾:指扁平,這裏形容徐鉉的書法缺乏立體感。
- 偃蹇(yǎn jiǎn):形容困頓不得志。
- 鬆雪翁: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別號。
- 白野: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別號。
- 鄱陽伯溫:元代書法家揭傒斯的別號。
- 錢塘益思:元代書法家錢選的別號。
- 三代鼎彝:指夏、商、週三代的青銅器。
- 楊生:指楊允銘,明代書法家。
- 曠古淵源:深遠的歷史根源。
- 裨皇猷(bì huáng yóu):有助於國家的治理。
翻譯
史籀創制了大篆,李斯將其改變,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小篆。繹山和秦望的石碑都已破損,其他的則散失無蹤,如同飄散的煙霧。詛楚的文書與小篆非常相似,但它們比李斯的創作早了三百年。李斯是否只是繼承了前人的技藝,使得字體相同而筆畫有所變化,難以區分先後。後來流傳的八種字體中也有篆書,但那些雕琢小巧的技藝如何能傳得遠呢?漢武帝時期的書法家已經超越了凡俗,曹喜和李潮則深入研究了皇家書法的精髓。徐鉉繼承了他們的風格,但他的書法只是外形相似,缺乏立體感。那個時代難道沒有其他書法家嗎?但想要獲得美名卻顯得困頓不得志。元初時期,趙孟頫(鬆雪翁)最爲著名,鮮于樞(白野)也能追隨其足跡。揭傒斯(鄱陽伯溫)和錢選(錢塘益思)都非常用心,他們的努力無限。四明的文化傳統代代相傳,學習書法也有前賢的風範。夏、商、週三代的青銅器都在眼前,楊允銘作爲晚輩也能參與其中。楊允銘深得李斯的精髓,能使筆鋒歸於正直。他的書法清秀圓潤,瘦硬如玉,每當有好事者都會留下他的墨跡。人們現在正喜歡追求末流,誰還會去探求那深遠的歷史根源呢?如果能夠迴歸前代的淳樸風氣,楊允銘也足以有助於國家的治理。
賞析
這首詩歌讚美了楊允銘在小篆書法上的成就,通過對歷代書法家的回顧,展現了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詩中,烏斯道不僅對楊允銘的書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他的筆鋒正直,書法清秀瘦硬,而且也表達了對書法藝術傳統衰落的憂慮,呼籲人們迴歸淳樸的書法風氣。通過對歷史的追溯和對當代書法家的評價,詩歌傳達了對書法藝術深厚底蘊的尊重和對未來發展的期望。
烏斯道
元明間浙江慈溪人,字繼善。烏本良弟。與兄俱有學行。長於詩,意興高遠,飄逸出羣。尤精書法。洪武初得有司薦,爲永新縣令,有惠政。後坐事謫戍定遠。放還,卒。有《秋吟稿》、《春草齋集》。
► 314篇诗文
烏斯道的其他作品
- 《 賦得吳王避暑宮陶侃讀書堂二詩送丁鶴年歸武昌一 》 —— [ 明 ] 烏斯道
- 《 晚年病目詩 其一 》 —— [ 明 ] 烏斯道
- 《 徐梅澗先生授余琴予寫曲調之意賦詩九章修禊 其六 皎月 》 —— [ 明 ] 烏斯道
- 《 和劉彥高倪氏園亭即事七首 》 —— [ 明 ] 烏斯道
- 《 天鏡亭 》 —— [ 明 ] 烏斯道
- 《 病中興感因成七詩寄蒲庵老禪 》 —— [ 明 ] 烏斯道
- 《 徐梅澗先生授余琴予寫曲調之意賦詩九章修禊 其八 春江 》 —— [ 明 ] 烏斯道
- 《 題寒林遠岫圖 》 —— [ 明 ] 烏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