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吳王避暑宮陶侃讀書堂二詩送丁鶴年歸武昌一
千年陶侃讀書堂,故老相傳在武昌。
九曲亭前入雲路,寒溪下接江流長。
劍池龍去日色薄,梅偃層崖幾開落。
書堂爲寺寺還荒,惟有青山度黃鶴。
當日讀書清夜深,至今遺響聞空林。
千里旌旗入州牧,都在分陰辛苦心。
君溯長江忽歸去,政是英雄讀書處。
百靈奔走護先丘,就結茅堂倚高樹。
平生讀書才氣多,要回落日揮長戈。
蒼天不借丈伕力,鬢霜獨奈秋風何。
且訪雲間入林下,依舊從容詠風雅。
古今窮達貴同風,莫愧前人面如赭。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賦得:古代文人聚會時,以某一主題作詩,稱爲「賦得」。
- 吳王避暑宮:指古代吳王在武昌的避暑之地。
- 陶侃讀書堂:陶侃是東晉時期的著名將領,其讀書堂在武昌。
- 九曲亭: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寒溪:地名,可能指一條溪流。
- 劍池:地名,可能與陶侃有關。
- 梅偃:梅花凋謝。
- 書堂爲寺:指陶侃的讀書堂後來被改建爲寺廟。
- 黃鶴:指黃鶴樓,位於武昌。
- 分陰:指珍惜時間,不浪費光陰。
- 先丘:指祖先的墳墓。
- 落日揮長戈:比喻英勇戰鬥,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放棄。
- 蒼天不借丈伕力:意指天意不助人,即使是大丈夫也難以逆天而行。
- 鬢霜:指白髮,比喻年老。
- 面如赭:臉色紅潤,比喻健康或精神煥發。
翻譯
千年流傳的陶侃讀書堂,傳說依舊在武昌。九曲亭前的小路通往雲端,寒溪與長江相連綿延。劍池中的龍已遠去,日光顯得黯淡,層層的梅樹在山崖間凋謝又開放。書堂變成了荒廢的寺廟,只有青山依舊,黃鶴飛過。
當年陶侃深夜讀書,至今仍能在空林中聽到迴響。他珍惜每一分光陰,最終成爲州牧,統領千里旌旗。你沿着長江歸去,正是英雄讀書的地方。百靈鳥聚集守護着祖先的墳墓,你就在高樹旁搭建茅屋。
你一生讀書,才華橫溢,即使夕陽西下也要揮舞長戈。天意不助人,即使是大丈夫也難以逆天而行,秋風中你的白髮更顯無奈。你且去雲間林下,依舊從容地吟詠風雅。古今窮達都追求同樣的風骨,不要愧對前人,他們的面容如赭石般紅潤。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陶侃讀書堂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敬仰和對讀書價值的肯定。詩中融入了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如九曲亭、寒溪、劍池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同時,詩人通過對陶侃的讚美,強調了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重要性。最後,詩人鼓勵歸去的丁鶴年保持從容風雅的態度,不愧對前人的期望,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個人品格的追求。